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良马不念秣,烈士不苟营。

“良马不念秣,烈士不苟营。”诗句出处:《西州》;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作品。

羌胡据西州,近甸无边城。山东收税租,养我防塞兵。
胡骑来无时,居人常震惊。嗟我五陵间,农者罢耘耕。
边头多杀伤,士卒难全形。郡县发丁役,丈夫各征行。
生男不能养,惧身有姓名。良马不念秣,烈士不苟营。
所愿除国难,再逢天下平。

《西州》唐朝诗人张籍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良:

①善良;贤良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:“民所以安而无怨者,政平吏良也。”(平:安定。)②善良、贤良的人。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尚前良之遗风兮。”(尚:崇尚。)③优良;精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天下之良工也。”④副词。1.的确;果然。《汉书·李寻传》:“良有不得已,可赐以财货,不可私以官位。”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。”2. 甚;很。《汉书·冯唐传》:“上既闻廉颇、李牧为人,良悦。”[良人]1.妇女称丈夫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良人者,所仰望而终身也。”2.善良的人。韩愈《原毁》:“是足为良人矣。”(是:这就。)3.有才能的人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。”

不:
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念:

①想;惦念。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载寝载兴。”②考虑;思考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念念者不得卧。”③念头;想法。曾巩《寄王介甫》:“迨(dài)兹尺书至,疑念始冰析。”(迨:等到。兹:此。)④读。《汉书·张禹传》:“欲为《论》,念张文。”⑤爱怜;怜悯。白居易《弄龟罗》:“物情小可念,人意老多慈。”

秣:

①喂养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言秣其马。”(言:动词词头。)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束载、厉兵、秣马。”②马、牛等牲口的饲料。陆游《书叹》:“齐民困衣食,如疲马思秣。”

烈:

①火势猛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夫火烈,民望而畏之,故鲜(xiǎn)死也。”(鲜:很少。)②猛烈;强烈。沈约《连珠》:“臣闻烈风虽震,不断蔓草之根。”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曾参之养亲也,若事严主烈君。”③香味浓郁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凡食,无以烈味重酒。”④焚烧;燃烧。《孟子· 滕文公上》:“益烈山泽而焚之。”(益:远古人名。)⑤光明;显赫。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烈若钩星在汉。”陆云《吴故丞相陆公诔》:“我有烈武,如震如霆。”(烈武:显赫的武功。)⑥威武;威力。刘劭《人物志·八观》:“是故骨直气清,则休名生焉;气清力劲,则烈名生焉。”(休:美。)欧阳修《秋声赋》:“其所以摧败零落者,乃一气之余烈。”⑦刚烈;坚贞。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凡此之辈数百人,皆忠壮果烈,有智有仁。”⑧事业;功业。傅亮《为宋公修张良庙教》:“抒怀古之情,存不刊之烈。”(刊:磨灭。)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馀烈。”⑨通“列”。行列。《诗经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叔在薮(sǒu),火烈具举。”(薮:草木茂盛的沼泽。)[烈士]指建功立业、重义轻利的人。杨炯《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》:“烈士徇(xùn)名,不受黄金之赏。”(徇:求。)

烈士:

①坚贞不屈的人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白刃交于前,视死若生者,~~也。”也作“列士”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传》:“贪夫徇财兮,~~殉名。”②建功立业的人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~~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

士:

①从事某种活动的男子。《周易·归妹》:“女承筐,无实;士刲(kuī)羊,无血。”(刲:割。)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。”③古代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,贵族的最下一等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”④智者;贤者。后泛指读书人,知识阶层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君子居必择乡,游必就士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士农工商,四民有业。学以居位曰士,辟士殖谷曰农,作巧成器曰工,通财鬻(yù)货曰商。”(鬻:卖。)⑤古代的法官;狱官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。”(管夷吾:管仲。孙叔敖:春秋时楚令尹。海:指隐居海滨。)⑥对人的美称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⑦古军制,在车上者称士,也称“甲士”。与“步卒”相对。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矢交坠兮士争先。”⑧通“事”。职事;从事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“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”⑨通“仕”。做官。《论衡·刺孟》:“有士于此,而子悦之。”⑩通“恃”。依靠;凭借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见威王》:“孙子见威王,曰:‘夫兵者,非士恒势也。’”

不:
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苟:

①随便;不严肃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临财毋苟得,临难毋苟免。”②副词。苟且;马虎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。”③连词。表条件或假设。假如;如果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苟中心图民,智虽不及,必将至焉。”(中心:内心。)

苟营:

谓苟且钻营。张籍《西州》:“良马不念秣,烈士不~~。”

营:

①围绕聚居。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五年》:“以朱丝营社。”②军营;营垒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贼夜攻营,伏兵击破之。”③扎营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营军梁溠,搜乘巴渝。”(搜乘:检阅兵车。)④建造。王维《赠房卢氏琯》:“茅茨(cí)君试营。”(茅茨:茅屋。)⑤经营;料理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营道同术。”⑥谋求。陶潜《饮酒》诗之十一:“倾身营一饱,少许便有馀。”⑦迷惑。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:“营而离之,我并卒而击之。”(离:分散。并卒:集中兵力。)[营营]1.象声词。《诗经·小雅·青蝇》:“营营青蝇,止于樊。”(樊:篱笆。)2.往来不绝的样子。白居易《白牡丹》:“城中看花客,旦暮走营营。”3.劳而不息的样子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全汝形,抱汝生,无使汝思虑营营。”4.纷乱错杂的样子。萧大圜《言志》:“万物营营,靡存其意。”5.焦躁不安的样子。《聊斋志异·阿纤》:“中心营营,寝食都废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