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扪葛上欹壁,蓬头入荒榛。

“扪葛上欹壁,蓬头入荒榛。”诗句出处:《茶山诗》;是唐朝诗人袁高的作品。

禹贡通远俗,所图在安人。后王失其本,职吏不敢陈。
亦有奸佞者,因兹欲求伸。动生千金费,日使万姓贫。
我来顾渚源,得与茶事亲。氓辍耕农耒,采采实苦辛。
一夫旦当役,尽室皆同臻。扪葛上欹壁,蓬头入荒榛。
终朝不盈掬,手足皆鳞皴。悲嗟遍空山,草木为不春。
阴岭芽未吐,使者牒已频。心争造化功,走挺糜鹿均。
选纳无昼夜,捣声昏继晨。众工何枯栌,俯视弥伤神。
皇帝尚巡狩,东郊路多堙。周回绕天涯,所献愈艰勤。
况减兵革困,重兹固疲民。未知供御馀,谁合分此珍。
顾省忝邦守,又惭复因循。茫茫沧海间,丹愤何由申。

《茶山诗》唐朝诗人袁高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扪:

①按;握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莫扪朕(zhèn)舌,言不可逝矣。”(朕:我。自称。秦始皇以前第一人称代词。逝:及。)②抚摸。屈原《九章·悲回风》:“遂倏忽而扪天。”

葛:

①一种藤本植物。纤维可供编织。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”②葛布;葛衣。鲍照《代东门行》:“食梅常苦酸,衣葛常苦寒。”③通“盖”。掩覆。《逸周书·邦保》:“葛其戎谋,族乃不罚。”

上:

(一)①位置在高处的。与“下”相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”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。《天工开物·饴饧》:“色以白者为上。”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虽上世之圣王,岂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乐府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。”⑤由低处往高处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抟(tuán)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⑥去;往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”⑦向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终。)⑧进呈;进献;送上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。”⑨出场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莺莺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草上之风必偃。”(11)涂染。《天工开物·造竹纸》:“先以白矾水染过,后上红花汁云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:“尊贤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声,汉语四声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则余病未能。”

壁:

①墙;墙壁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“相如与驰归成都,家徒四壁立。”②营垒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帝晨驰入韩信、张耳壁,夺之军。”③构筑营垒;驻守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(gāi)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”(垓下:地名。)④陡峭的山崖。《隋书·豆卢勣(jī)传》:“其山绝壁千寻,由来乏水,诸羌苦之。”(寻:古代长度单位,八尺为寻。)⑤边;面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三折:“一个这壁,一个那壁,一递一声长吁气。”(递:轮流;顺次。)⑥星宿名。二十八宿(xiù)之一。

蓬:

①蓬草。也叫“飞蓬”。《荀子· 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散乱;蓬松。《晋书 ·王徽之传》:“蓬首散带。”③蓬莱山的简称。神山名。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。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对俗》:“(得道之士)弃神州而宅蓬瀛。”(瀛:瀛洲。相传为海上仙境。)[蓬户]用蓬草编成的门户。指简陋的房屋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终身空室蓬户。”

入:

①进入;由外面到里面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。李白《王右军》:“笔精妙入神。”③特指入朝为官。傅亮《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》:“出征入辅,幸不辱命。”④接受;收入。《左传·宣公元年》:“骤谏而不入。”(骤:屡次。)《新五代史·楚世家》:“岁入万计。”⑤上交;交纳。《墨子·贵义》:“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。”⑥参加;加入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入子之事者,吾为子杀之亡之。”⑦合于;相合;符合。朱庆余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:“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(时:时髦。)⑧入声。古汉语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声调。

荒:

①荒芜。《商君书·算地》:“胜敌而草不荒。”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狱讼繁则田荒,田荒则府仓虚。”②荒地;荒野。陶潜《归园田居五首》之一:“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田园。”③荒年。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天饥岁荒。”④废弃;荒废。曹植《送应氏》:“侧足无行径,荒畴不复田。”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非予自荒兹德。”⑤逸乐过度;放纵。白居易《杂兴三首》之一:“(楚王)色禽合为荒,刑政两已衰。”(禽:田猎。)⑥僻远的地方。钟嵘《诗品·上品》:“言在耳目之内,情寄八荒之表。”(表:外。)屈原《离骚》:“忽反顾以游目兮,将往观乎四荒。”⑦遮蔽;覆盖。《诗经·周南·樛木》:“南有樛木,葛藟荒之。”[荒服]边远地区。《论衡·恢国》:“唐虞国界,吴为荒服。”

榛:

①一种落叶乔木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潘侯之山,其上多松柏,其下多榛楛(hù)。”(楛:木名。)②榛树的果实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枣栗榛柿,瓜桃李梅。”③丛生的荆棘。左思《招隐诗二首》其二:“经始东山庐,果下自成榛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