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弁冕徒挂身,身外非所宝。

“弁冕徒挂身,身外非所宝。”诗句出处:《和乐天赠吴丹》;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
不识吴生面,久知吴生道。迹虽染世名,心本奉天老。
雌一守命门,回九填血脑。委气荣卫和,咽津颜色好。
传闻共甲子,衰隤尽枯槁。独有冰雪容,纤华夺鲜缟。
问人何能尔,吴实旷怀抱。弁冕徒挂身,身外非所宝。
伊予固童昧,希真亦云早。石坛玉晨尊,昼夜长自扫。
密印视丹田,游神梦三岛。万过黄庭经,一食青精稻。
冥搜方朔桃,结念安期枣。绿发幸未改,丹诚自能保。
行当摆尘缨,吴门事探讨。君为先此词,终期搴瑶草。

《和乐天赠吴丹》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弁:

①古代举行通常礼仪时戴的帽子。祭祀时戴爵弁,用赤黑色布帛制成,田猎征伐时戴皮弁,用白鹿皮制成。《左传· 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不说(tuō)弁而死于崔氏。”(说:脱;脱掉。)②指男子成年加冠之礼。《诗经· 齐风·甫田》:“未几见兮,突而弁兮。”(未几:不久。)③古代武官。清代专指都司守备以下武官。《清会典事例·兵部武生童试二》:“如有恃符滋事、不知奋勉者,即令该管将弁详情开除。”(符:指取得功名的凭证。将:指参将、游击以上武官。)④放在最前面。龚自珍《送徐铁孙序》:“乃书是言,以弁君之诗之端。”⑤惊恐发抖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乃壬午餔时,有列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,予甚弁焉,予甚栗焉,予甚恐焉。”[弁言]前言;序文。冯桂芬《与曾揆帅书》:“将拙议四十首缮成两帙,邮呈是正。筹笔余闲,抚览及之,如不以为巨谬,敢乞赐之弁言。”(缮:抄写。帙:量词,用于线装书。筹笔:运笔筹划。)

冕:

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。《吕氏春秋·具备》:“三月婴儿,轩冕在前,弗知欲也。”

徒:
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:“风力虽尚劲,然徒步则汗出浃背。”《周易·贲》:“舍车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书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劳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轻重乙》:“今发徒隶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书·阎立德传》:“领徒四万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门徒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予未得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伙;同一类人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类人(多指坏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后为害,有似谀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劳役)。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无所有。《尔雅 · 释训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词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类钞·冯婉贞》:“徒糜弹药,无益吾事。”陆机《文赋》:“言徒靡而弗华。”(靡:美。华:光彩。)2. 只;仅仅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实。”

挂:

①悬挂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妻作》:“府吏闻此事,心知长别离。徘徊庭树下,自挂东南枝。”(自挂:指上吊。)②勾住;阻拌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挂于患而欲谨,则无益矣。”③牵挂;挂念。孟称舜《桃花人面》四出:“我自去年别后,朝朝凝望,刻刻挂怀。”

身:

①人或动物的躯干。屈原《九歌· 国殇》:“首身离兮心不惩。”(不惩:不戒悔。)②身体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,身长七尺。”③树的主干。《尔雅·释木》:“枞,松叶柏身。”④自身;自己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”⑤自己的品德、才力、行为等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⑥亲自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禹之王天下也,身执耒臿以为民先。”⑦我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飞传》:“身是张翼德也。”

外:

①疏远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内:亲近。长:增长。消:减少。)《韩非子·爱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国君。)②外边;外部。与“内”相对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为外也肃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称夫子好辩,敢问何也?”⑤不正规的;非正式的。《论衡·案书》:“《国语》、《左氏》之外传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余无足利矣。”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母之考为外王父。”

非:

①违背;违反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无谋非德,无犯非义。”(无:不。谋:谋划。犯:触及。)②违理的事;过错。与“是”相对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责;讥讽;非议;非难。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:“国人不说,大非上。”(说:同“悦”。上:指国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。”④不是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无;没有。左思《三都赋序》:“虽宝非用。”⑥副词。不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“各非敢违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

所:

①处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九罭》:“鸿飞遵渚(zhǔ),公归无所。”(遵:沿着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设所,连郡者设卫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数词,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未到匈奴陈二里所,止。”(陈:同“阵”。)④量词。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。《宋书 ·沈庆之传》:“居清明门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丽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刺足阳明脉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词。用在动词前,组成名词性短语。1.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。”2. 动词后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视吾家所寡有者。”3.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”⑥助词。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,多与“为”配合使用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食于道旁,乃为乌所盗肉。”(乌:乌鸦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东西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凭借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

宝:

①珍贵的东西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。”(随:指随侯珠。和:指卞和璧。)苏轼《和子由》:“千金买战马,百宝装刀镮。”②珍贵的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。”③帝、后、太子的印玺。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:“至武后,改诸玺皆为宝。”④珍爱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不宝远物,则远人格;所宝惟贤,则迩人安。”(迩:近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