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此中若可安,不服铜虎符。

“此中若可安,不服铜虎符。”诗句出处:《游潓泉示泉上学者》;是唐朝诗人元结的作品。

顾吾漫浪久,不欲有所拘。每到潓泉上,情性可安舒。
草堂在山曲,澄澜涵阶除。松竹阴幽径,清源涌坐隅。
筑塘列圃畦,引流灌时蔬。复在郊郭外,正堪静者居。
惬心则自适,喜尚人或殊。此中若可安,不服铜虎符。

《游潓泉示泉上学者》唐朝诗人元结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此:

①代词。这;这个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此之谓大同。”②这样;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天何为而此醉。”③副词。乃;则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必待尧舜之君,此为志士终无时矣。”

中:

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若:

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

可:

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

安:

①安宁;安稳;安定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《汉书·薛广德传》:“乘船危,就桥安。”(就桥:从桥上走。)②使安宁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传》:“其为政以安民为本,不以修饰为先。”③安乐;安逸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④安心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司马朗传》“郊境之内,民不安业。”⑤安放;设置。陆游《东阳道中》诗:“先安笔砚对溪山。”⑥疑问代词。相当于“什么”、“什么地方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曰:‘沛公安在?’”《汉书·黥布传》:“女安从知之?”(女:你。)⑦副词。表示反问。韩愈《马说》:“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”

不:
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服:

①从事;承担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事,弟子服其劳。”②驾;御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马弗复乘,牛弗复服。”③服从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何为则民服?”(何为:做什么事。)《论语·季氏》:“远人不服,而不能来也。”④降服;屈从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古之伐国者,服之而已。”⑤钦佩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子云学相如为赋而不逮,故雅服焉。”(子云:扬雄字。相如:司马相如。逮:及。雅:甚。)⑥衣服。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。”⑦穿着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上(汉武帝)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(听朝:听政。)⑧佩带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服太阿之剑。”(太阿:剑名。)⑨吞服(药物)。《颜氏家训·养生篇》:“庾肩吾常服槐实。”(实:子粒。)⑩习惯;适应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”(11)服马。古代一车四马,居中的两匹称作“服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两服上襄,两骖(cān)雁行。”(上襄:马头昂举。骖: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。)(12)执持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乃令服兵擐甲。”(13)上古王畿之外,五百里为一服,即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方五千里,至于荒服。”

虎符:

刻成虎形的兵符。《史记·魏公子传》:“得~~,夺晋鄙军,北救赵而西却秦,此五霸之伐也。”

符:

①古代用来封爵、置官、传达命令及调兵遣将的凭证,双方各执一半,以验真假,用竹、木、玉或金属制成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遂行,至邺,矫魏王令代晋鄙。晋鄙合符,疑之。”②契约;证券。韩愈《厚道》:“相欺也,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。”③一种盖有官府印信的下行公文。《南史·沈怀文传》:“孝武入讨,呼之使作符檄,固辞。”(檄:一种用来征召、声讨的文书。辞:推辞。)④祥瑞的征兆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此盖受命之符也。”⑤符箓,方士、道士用来驱鬼招神或治病延年的文书。《宋书·羊欣传》:“有病不服药,饮符水而已。”⑥符节。古代出入门关的凭证。《后汉书·郭丹传》:“后从师长安,买符入函谷关。”⑦符谶。一种假称神意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。顾炎武《日知录·两汉风俗》:“新莽居摄,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。”⑧验证;应验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审于符者,怪物不能惑也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