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涸鱼千丈水,僵燕一声雷。

“涸鱼千丈水,僵燕一声雷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卢秘书》;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
偶有冲天气,都无处世才。未容荣路稳,先踏祸机开。
分久沉荆掾,惭经厕柏台。理推愁易惑,乡思病难裁。
夜伴吴牛喘,春惊朔雁回。北人肠断送,西日眼穿颓。
唯望魂归去,那知诏下来。涸鱼千丈水,僵燕一声雷。
幽匣提清镜,衰颜拂故埃。梦云期紫阁,厌雨别黄梅。
亲戚迎时到,班行见处陪。文工犹畏忌,朝士绝嫌猜。
新识蓬山杰,深交翰苑材。连投珠作贯,独和玉成堆。
剧敌徒相轧,羸师亦自媒。磨砻刮骨刃,翻掷委心灰。
恐被神明哭,忧为造化灾。私调破叶箭,定饮搴旗杯。
金宝潜砂砾,芝兰似草莱。凭君毫发鉴,莫遣翳莓苔。

《酬卢秘书》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涸:

水干;枯竭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苟为无本,七八月之间雨集,沟浍(kuài)皆盈,其涸也可立而待也。”(本:本源。浍:田间水沟。)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仲秋之月)水始涸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不涸泽而鱼,不焚林而猎。”

丈:

①量词。长度单位。十尺为一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千丈之堤,以蚁蝼之穴溃。”②丈量;测量。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巡丈城,缮守备。”③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遇丈人以杖荷蓧。”(荷:担。蓧:竹编农器。)

僵:

①仰面倒下。《汉书·金日䃅传》:“走趋卧内欲入,行触宝瑟,僵。”(走:跑。卧内:寝宫。)又泛指倒下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不植则僵。”(植:竖立。)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详僵而弃酒。”(详:通“佯”。假装。)②僵硬。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僵尸千里,流血顷亩,百姓力竭,欲为乱者十家而五。”《列子·仲尼》:“体将僵者先亟(jí)奔佚(yì)。”(亟:赶快。奔佚:奔跑。)③[僵梁]凶暴,强横。僵,通“疆”。《异苑》卷曰:“秦始皇,何僵梁,开吾户,据吾床。”

燕:

(一)①燕子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(安:哪里。鸿:雁。鹄:天鹅。志:志向。)②安逸;安闲。《史记·万石君传》:“虽燕居必冠。”(冠:戴帽。表示恭敬。)③接近;亲近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士之用不在近远,而俳(pái)优侏儒,固人主之所与燕也。”(俳优:古代以乐舞作谐戏的艺人。侏儒:杂技艺人。)④轻慢;亵渎。苏轼《题杨次公春兰》:“丹青写真色,欲补《离骚》传。对之如灵均,冠佩不敢燕。”(灵均:屈原的字。)⑤通“宴”。宴饮。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:“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敖。”(式:与。敖:遨游。)(二)yān 周代诸侯国名。战国时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北北部与辽宁南部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亲齐、燕,以成霸王之名。”[燕支]1.草名。可作红色染料、颜料。《南史·齐纪下·废帝海陵王》:“武帝时以燕支为宋衣。”代指红色。白居易《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》:“燕支掌中颗,甘露舌头浆。”也作“燕脂”。2.山名。在匈奴境内。李白《王昭君》之一:“燕支长寒雪作花。”也泛指北地。李白《代赠远》:“燕支多美女,走马轻风雪。”

一:

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

声:

①乐音;音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。”(郑声:指郑地的俗乐。雅乐:指庙堂音乐,正乐。)②声音;声响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③发出声音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无声,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与人罕言语,语类楚声。”⑤声张;张扬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吾社之行为士先者,为之声义,敛赀(zī)财以送其行。”(敛:聚集。赀:通“资”,财物。)⑥名誉;名声;声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有声。”⑦声势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三战而三胜,声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汉字的声母。《南史·谢庄传》:“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,何者为叠韵。”⑨指声调,汉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声调。韩愈《唐故相权公墓碑》:“(权)公生三岁,知变四声,四岁能为诗。”(权公:权德舆。)⑩量词。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转轴拔弦三两声。”

雷:

① [名]雷声。王充《论衡·雷虚》:“盛夏之时,~电迅速。”②[名]像雷一样的声响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车骑~起,殷天动地。”③[动]通“擂”。敲击。《乐府诗集·钜鹿公主歌辞》:“官家出游~大鼓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