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屠苏宜在水中石,洄溪一曲自当门。

“屠苏宜在水中石,洄溪一曲自当门。”诗句出处:《说洄溪招退者》;是唐朝诗人元结的作品。

长松亭亭满四山,山间乳窦流清泉。洄溪正在此山里,
乳水松膏常灌田。松膏乳水田肥良,稻苗如蒲米粒长。
糜色如珈玉液酒,酒熟犹闻松节香。溪边老翁年几许,
长男头白孙嫁女。问言只食松田米,无药无方向人语。
浯溪石下多泉源,盛暑大寒冬大温。屠苏宜在水中石,
洄溪一曲自当门。吾今欲作洄溪翁,谁能住我舍西东。
勿惮山深与地僻,罗浮尚有葛仙翁。

《说洄溪招退者》唐朝诗人元结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屠:

①宰杀牲畜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。”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聂政乃市井之人,鼓刀以屠。”(鼓:敲击。)②屠夫。《后汉书·郭太传》:“召公子、许伟康并出屠酤。”③杀戮;残杀。范成大《清远店》:“屠婢杀奴官不问,大书黥(qíng)面罚犹轻。”(黥:古代的一种刑法,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,再涂上墨。)

苏:

死而复生,苏醒过来。萧衍《净业赋序》:“独夫既除,苍生苏息。”

宜:

①合适;适宜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(之子:这个女子。于归:出嫁。)②应当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③副词。当然;难怪。《左传·文公元年》:“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。”(女:同“汝”。职:人名。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。”(爱:吝啬。)④大概;也许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闻王命而遂不果,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。”[宜若]似乎;好像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枉尺而直寻,宜若可为也。”(寻:八尺。)

在:

①存在;在世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岂容形亡而神在。”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状态。张华《情诗》:“处欢愒(kài)夜促,在戚怨宵长”。(愒:贪。)③处;处所。陶潜《饮酒》之二:“衰荣无定在,彼此共更之。”④在于;取决于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”⑤问候;慰问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寡人淹恤在外,二三子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,吾子独不在寡人。”(寡人:卫献公自称。淹恤:久遭忧患。吾子:指卫大夫大叔文子。)⑥观察;审察。《尚书 ·舜典》:“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”(璇玑玉衡:玉饰的天体观测仪器。七政:日、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。)⑦介词。引进事情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情形、范围等。柳宗元《田家》诗:“迎新在此岁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将军禽操宜在今日。”(将军:指孙权。操:曹操。)⑧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其下多连“不”等。⑨终结。《尚书·吕刑》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”⑩通“才”。仅仅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。”

中:

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石:

(一)①石头;石块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且焉置土石?”②碑碣;石刻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被金石以广德,流管弦而日新。”③石磬,古乐器名,八音之一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不听钟石之声。”④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(病)在肌肤,针石所及也。” (二)dàn (旧读shí) ①古代重量单位。一百二十斤为一石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而任五十石之重。”②容量单位。十斗为一石。韩愈《杂说》四:“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”

洄:

①水逆流而上。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: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”谢灵运《过始宁墅》:“山行穷登顿,水涉尽洄沿。”引申为追溯。《辽志·本末》:“后之英主忠臣,志欲溯今洄古,可以为鉴矣。”②水回旋而流。《后汉书·王景传》:“十里立一水门,令更相洄注,无复溃漏之患。”③回旋的水。孟郊《哀峡十首》之一:“峡水声不平,碧沲(duó)牵清洄。”(沲:江水的支流。)

一:

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

一曲:

①水流弯曲的地方。刘禹锡《送李尚书镇滑州》:“黄河~~当城下,缇骑千重照路傍。”②一个部分,一个局部。《盐铁论·论邹》:“将~~而欲道九折,守一隅而欲知万方。”③yī qǔ 一首乐曲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浊酒一盃,弹琴~~。”

曲:

(一)①弯;不直。与“直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②不正;不公正;不正派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赵王之臣有韩仓者,以曲合于赵王。”陆贾《新语·辨惑》:“怀曲而合邪。”(合:迎合。邪:偏邪。)③局部;一部分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“察一曲者,不可与言化。”④委婉曲折。元结《恶(wù)曲篇》:“未尝曲气以转声,曲辞以达意。”⑤泛指弯曲之处。吴融《壁画折竹杂言》:“渭曲逢,湘江别。”(渭:水名。)⑥偏僻之处。严忌《哀时命》:“块独守此曲隅兮。”(块:孤独。隅:角落。) (二)qǔ ①韵文的一种。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,同词的体裁相近,但格式较为自由。分戏曲、散曲两类,元明以来甚为流行。②歌曲。王褒《长安有狭邪行》:“涂歌杨柳曲,巷饮榴花樽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樽:酒器。)③乐曲。刘禹锡《杨柳枝词九首》之一:“请君莫奏前朝曲。”

自:
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

当:

(一)①面对;面向。王充《论衡·变动》:“盛夏之时,当风而立。”②正在某处。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然当今之时。”③相当于;抵得上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(张仪)乃曰:‘以一(张)仪而当汉中地,臣请往如楚。’”(如:到。)④抵挡;抵抗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必一而当十,十而当百,百而当千。”⑤遮挡;挡住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汝不知夫螳螂乎,怒其臂以当车辙。”⑥担当;承受。《宋史·萧注传》:“敢当天下大事。”⑦担任;充当。《晋书·熊远传》:“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,奉法为苛刻。”⑧主管;掌管。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于是子罕当国。”⑨判决定罪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当高罪死。”⑩适应;符合。《汉书·盖宽饶传》:“以言事不当意,而为文吏所诋挫。”(挫:屈辱。)(11)应该;应当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穷当益坚,老当益壮。”(12)介词。引进时间或处所。相当于“就在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当是时,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。”(是:此。) (二)dàng ①恰当;得当。《礼记· 乐记》:“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。”②当做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安步以当车。”③器物的底部或顶端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今有千金之玉卮(zhī),通而无当,可以盛水乎?”(卮:酒杯。)

门:

①建筑物的进出口。《诗经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门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开我东阁门。”②关键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臣闻道民之门,在上所先。”③家;家族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“汝勿妄语,灭吾门也。”④门类;类别。《旧唐书·杜佑传》:“凡书九门,计二百卷。”⑤派别;学派。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:“仲尼之门,考以四科。”⑥门第。《北史·刘昶传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门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