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共说长句能,皆言早归恶。”诗句出处:《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》;是唐朝诗人颜真卿的作品。
居人未可散,上客须留著。莫唱阿亸回,应云夜半乐。
--颜真卿
诗教刻烛赋,酒任连盘酌。从他白眼看,终恋青山郭。
--潘述
林栖非姓许,寺住那名约。会异永和年,才同建安作。
--陆羽
何烦问更漏,但遣催弦索。共说长句能,皆言早归恶。
--权器
那知殊出处,还得同笑谑。雅韵虽暂欢,禅心肯抛却。
--皎然
一宿同高会,几人归下若。帘开北陆风,烛焯南枝鹊。
--李崿
文场苦叨窃,钓渚甘漂泊。弱质幸见容,菲才诚重诺。
--潘述
《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》唐朝诗人颜真卿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共:
(一)①拱璧。古代象征法权、法、法度。后作“珙”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受小共大共。”②拱手。两手在胸前相合,表示恭敬。《论语· 乡党》:“子路共之。”③环绕。后作“拱”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 (二)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。《史记·越世家》:“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②共计;总共。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旁开小窗,左右为四,共八扇。”③副词。全;皆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沛今共诛令,择子弟可立者立之。”④介词。引进动作涉及;和;跟;与;同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⑤连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不须檀板共金尊。” (三)gōng ①供给;供应。后作“供”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贡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;敢不共给。”②通“恭”。恭敬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我竭力耕田,共为子职而已矣。”说:
(一)①陈述;讲述。《周易·咸》:“滕口说也。”(滕:张口放言 )②说明;解释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万物之怪书不说。”③学说;主张;言论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楯之说也。”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若以此说往,杀十人,十重不义,必有十死罪矣。”(往:类推。)④告诉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使人说于子胥。”⑤古文体之一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 (二)shuì ①劝说;说服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说大人则藐之。”②通“税”。止息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召伯所说。” (三)yuè 喜悦;高兴。也写作“悦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长:
(一)①长度;两端的距离。《考工记· 车人》:“车人为车,柯长三尺。”②长度大。与“短”相对。1.指空间。古乐府(木兰诗》:“北市买长鞭。”2.指时间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矜伪不长,盖虚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(会:一定。济:渡。)④辽阔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鸟飞不到吴天长。”⑤经常。张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长向村家取黄犊。”⑥长处;专长。韩愈《画记》:“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,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。”⑦擅长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周瑜传》:“与吴越争衡,本非中国所长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龄大;辈分高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……”③首领;首长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长;成长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。”⑤抚养。《诗经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长我育我。”⑥滋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进;增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青萍结绿,长价于薛卞之门。”(青萍:剑名。结绿:玉名。)句:
(一)①句子。《晋书·孙楚传附孙绰》:“然每至佳句,辄云:‘应是我辈语。’”②量词。 (二)gōu ①弯曲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车人》:“车人为耒……中直者三尺有三寸,上句者二尺有二寸。”(有:又。)②同“钩”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鉏櫌棘矜,非锬(xián)于句戟长铩也。”(鉏櫌:指锄头的柄。棘矜:棘木杖。锬:锋利。句戟:即钩戟,古代兵器。铩:长矛类兵器。)③拘捕;捉拿。苏轼《与林天和长官》之八:“丰乐桥数木匠请假暂归,多日不至,敢烦旨麾句押送来为幸。”(旨麾:同指挥。)④考核;查考。《宋史·神宗纪二》:“己卯,命中书句考四方诏狱。”(诏狱: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牢狱。)能:
①能力;才能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无能不官,无功不赏。”②有能力;有才能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称之曰能。”③能够;胜任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”④擅长;善于。蔡元培《图画》: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。”(书:书法。)⑤和睦,亲善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令尹之不能,尔所知也。”⑥如此;这般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”(忍:忍心。)⑦及,达到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。”⑧副词。约同“乃”、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二者不失,则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⑨通“耐”。忍耐,禁得起。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食水者善游能寒。”(食水:指鱼鳖囧鹜等。)皆:
①都;全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二臣者,皆不欲也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。”(爱:吝啬。)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。”温庭筠《望江南》:“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”②普遍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以洽百礼,降福孔皆。”(洽:合。孔:甚。)③通“偕”。相同;偕同。《吕氏春秋·离谓》:“亡国之主,不自以为惑,故与桀、纣、幽、厉皆也。”(幽、厉:指周幽王、周厉王。)又《上德》:“虚素以公,小民皆之。”(虚素:处虚服素、恬淡质朴的意思。)言:
①说话。《诗经 ·卫风·氓》:“载笑载言。”(载:助词。)②议论;谈论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国人莫敢言。”③言语;言论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无稽之言勿听。”(稽:根据。)④表达;宣说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:同“咏”。唱。)⑤誓言;约言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。”⑥一字称一言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一言均赋,四韵俱成。”⑦一句称一言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诗经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无邪’。”⑧助词。无义。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。”归:
(一)①出嫁;嫁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②返回。陶潜《归园田居》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(兴:起来。)③送回;交还。《孟子· 尽心上》:“久假而不归。”(假:借)④归依;归附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(微:如果没有。)⑤结局;归宿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途。”(殊:不同。途:路。)⑥死。《尔雅·释训》:“鬼之为言归也。” (二)kuì ①通“馈”。赠送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(阳货)归孔子豚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晋唐叔得嘉谷,献之成王,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。”②通“愧”。惭愧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状有归色。”恶:
(一)①罪过;罪恶;不好的行为。与“善”相对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无恶不惩,无善不显。”②恶人;坏人。《书·康诰》:“元恶大憝(duì)。”(元:大。憝:恶人。)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无恶不待教而诛。”③丑。与“美”相对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今子美而我恶。”④坏;不好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⑤凶狠;凶猛。元好问《雨溪》:“山堂夜半北风恶,一点相思愁杀人。” (二)wù ①讨厌;憎恨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。”②耻;惭愧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羞恶之心,义也。” (三)wū 代词。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怎样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问曰:‘天下恶乎定?’曰:‘定于一。’”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路恶在?”[恶乎]于何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学恶乎始,恶乎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