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念君介然气,感时思奋发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郭先辈》;是唐朝诗人徐铉的作品。
|
太原郭夫子,行高文炳蔚。弱龄负世誉,一举游月窟。
仙籍第三人,时人故称屈。昔余吏西省,倾盖名籍籍。
及我窜群舒,向风心郁郁。归来暮江上,云雾一披拂。
雷雨不下施,犹作池中物。念君介然气,感时思奋发。
示我数篇文,与古争驰突。彩褥粲英华,理深刮肌骨。
古诗尤精奥,史论皆宏拔。举此措诸民,何忧民不活。
吁嗟吾道薄,与世长迂阔。顾我徒有心,数奇身正绌。
论兵属少年,经国须儒术。夫子无自轻,苍生正愁疾。
《酬郭先辈》唐朝诗人徐铉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念:
①想;惦念。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载寝载兴。”②考虑;思考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念念者不得卧。”③念头;想法。曾巩《寄王介甫》:“迨(dài)兹尺书至,疑念始冰析。”(迨:等到。兹:此。)④读。《汉书·张禹传》:“欲为《论》,念张文。”⑤爱怜;怜悯。白居易《弄龟罗》:“物情小可念,人意老多慈。”君:
①君主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”(大:伟大。)②封号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乐毅奔赵,赵封以望诺君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为布衣时,相与为刎颈之交。”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为信陵君。”③对人的尊称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(阳关:地名。)特指妻妾称夫,子孙称父祖辈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家君作宰。”(宰:指县令。)[君子]与“小人”相对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无君子莫治野人,无野人莫养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圣人吾不得而见矣,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这就可以了。)介:
①指界线。《诗经·周颂·思文》:“无此疆尔介。”(没有这个疆域那个界线之分。尔:那。)②阻隔;隔绝。《汉书·翼奉传》:“前乡崧高,后介大河。”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是以间介无蹊(xī),人迹罕到。”(间:隔。蹊:小路。)③夹在中间。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:“齐负东海,楚介江、淮。”(负:背靠着。)④介绍;引见。曹植《陈审举表》:“岂复假近习之荐,因左右之介哉!”(假、因:凭借。近习:近臣。)《后汉书· 符融传》:“融一见嗟服,因以介于李膺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。”(胜:平原君名。)《孔丛子·杂训》:“士无介不见,女无媒不嫁。”⑤相助。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以祈甘雨,以介我稷黍。”(稷:谷子。)又指辅助人员、副手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滕成公之丧,使子叔敬叔吊,进书,子服惠伯为介。”(书:书信。)⑥古代特指在宾主之间传达话语的人,也是宾方的随从人员。《仪礼· 乡饮酒礼》:“介取俎还受弟子。”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楚公子围聘于郑,且娶于公孙段氏,伍举为介。”泛指传递消息的人,信使。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春秋聘繁,书介弥盛。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诸侯相见,卿为介。”⑦独;单独。颜延之《陶征士诔》:“自尔介居。”(尔:你。)⑧正直;有气节。白居易《适意二首》之二:“况予方且介。”(方:正直。)⑨铠甲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不介马而弛之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介者不拜。”⑩指甲壳类动物。陆云《赠郑曼季诗四首》之一:“潜介渊跃,飞鸟云翔。”《礼记·月令》:“介虫败谷。”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凡介者生于庶龟。”(11)个。“一介”连用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勃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”(12)通“芥”。小草。比喻微小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一介不以与人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,冯谖之计也。”又比喻嫌隙。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,以为小介,当收旧好。”[介意]悬念;放在心上(多指不如意的事)。《后汉书·度尚传》:“所亡少少,何足介意。”(亡:丢失。)介然:
①耿介,坚贞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善在身,~~必以自好也。”②耿耿于怀的样子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使百姓~~有秦民之恨。”③忽然,突然。《老子》:“使我~~有知,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”然:
①燃烧。后来写作“燃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”②代词。如此;这样。《吕氏春秋·用众》:“物固莫不有长,莫不有短,人亦然。”③对;赞同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之言然。’”④副词。1.表示出乎意料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竟”。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君侯为汉相,奸吏成其私,然无所惩艾(yì)。”(艾:治。)2. 表示顺承关系。相当于“便”、“就”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转折关系,相当于“然而”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2.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虽然”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七:“然憔悴,尚天真,纤腰细褪罗裙。”⑥助词。1.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,表示状态,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 小雅·南有嘉鱼》:“南有嘉鱼,烝然罩罩。”2. 用于句末,表示比拟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道则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。”3. 用于句末,表示断定,相当于“焉”、“也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气:
①气;气体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云雾也,风雨也,四时也,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临洞庭上张丞相》: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②空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积气耳,亡(wú)处亡气。”(亡:通“无”。)③自然界阴阳风雨等现象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御六气之辩。”(御:掌握适应。六气:指阴阳风雨晦明。辩:同“变”。变化。)④呼吸;气息。《汉书·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武气绝,半日复息。”⑤气味。《大戴礼记·四代》:“食为味,味为气。”⑥气势;精神状态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。”⑧古代医学指人体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精不流则气郁。”感:
①感动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其感人深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音声足以动耳,诗语足以感心。”②感慨;情感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”曹植《洛神赋序》:“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。”③感觉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感而后应,迫而后动。”④通“憾(hàn)”。遗憾。《汉书·杜邺传》:“内无感恨之隙(xì),外无侵侮之羞。”(隙:指人际关系上的隔阂。)⑤通“撼(hàn)”。动;摇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脱脱兮,无感我帨兮。”(舒:徐缓。脱脱:脚步轻缓的样子。帨:系在腰带上的佩巾。)时:
①季节;指四季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四时行焉。”②特指农时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③光阴;时光;时候。《吕氏春秋·首时》:“天不再与,时不久留。”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。南卓《羯(jié)鼓录》:“黄幡繟亦知音,上尝使人召之,不时至,上怒,络绎遣使寻捕。”⑤时辰;时候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。”⑥其时;当时。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时座上有健啖者,貌甚寝。”(健啖:食量过人。寝:丑陋。)⑦机会;时机;时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好从事而亟失时,可谓知乎?”《新唐书·武平一传》:“时不再来,荣难人借。”(荣:荣华富贵。)⑧合时;应时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”⑨时代;时世。《吕氏春秋· 察今》:“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。”⑩时势;时尚。朱庆余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:“妆罢低声问夫婿: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(11)副词。用以表示时间。1.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,相当于“常常”、“经常”。韩愈《行难》:“圣人不世出,贤人不时出。”(不世:罕有。)2.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,相当于“有时”、“时而”。杜甫《自阆(làng)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》之三:“行色递隐见,人烟时有无。”(12)通“伺(sì)”。等候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思:
①思考;想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②思念;怀念。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:“靡(mǐ)日不思。”(靡:无。)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低头思故乡。”③愁思。张华《励志诗》:“吉士思秋。”(吉士:对男子的美称。)④心情;情绪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清霜残雪思难任。”(清霜残雪:指鬓发已白。)柳宗元《登柳州城楼》:“海天愁思正茫茫。”⑤助词。可用于句首或句中,调整音节。《诗经·大雅 ·思齐》:“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。”(齐:通“斋”。庄敬。大任:即太任。王季之妻,文王之母。)⑥语气词,啊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。”(乔:高大。休:休息。)奋:
①鸟展双翅。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:“静言思之,不能奋飞。”《淮南子·时则》:“(季春之月)鸣鸠奋其羽,戴鵀(shèng)降于桑。”②用力举起或挥动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,不借公侯之尊,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,其民危也。”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陈王奋臂,为天下倡始。”③用力;奋力。《宋书·柳元景传》:“安都瞋目横矛,单骑突阵,四向奋击,左右皆辟(bì)易不能当。”(辟易:退避。)④摇动;震动;挥动。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。”曹植《七启》:“哮阚之兽,张牙奋鬣,志在触突,猛气不慑。”⑤振奋;奋发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(李陵)常思奋不顾身,以徇国家之急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奋乎百世之上。百世之下,闻之莫不兴起矣。”⑥发扬。贾谊《过秦论》上:“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。”奋发:
振作,兴起。《三国志·魏·司马朗传》:“董卓悖逆,为天下所仇,此忠臣义士~~之时也。”发:
①头发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绿》:“予发曲局。”(曲局:卷曲。)②古代长度单位。《新书·六术》:“十毫为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