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愿奉光华庆,从斯亿万年。”诗句出处:《奉和正日临朝应诏》;是唐朝诗人魏征的作品。
|
百灵侍轩后,万国会涂山。岂如今睿哲,迈古独光前。
声教溢四海,朝宗引百川。锵洋鸣玉佩,灼烁耀金蝉。
淑景辉雕辇,高旌扬翠烟。庭实超王会,广乐盛钧天。
既欣东日户,复咏南风篇。愿奉光华庆,从斯亿万年。
第三十二卷
《奉和正日临朝应诏》唐朝诗人魏征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愿:
老实;谨慎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愿而恭。”《晋书·汝阴哀王谟传》:“为人恭愿,才不及中人。”奉:
①承受;接受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②双手恭敬地捧着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奉卮(zhī)酒为寿。”(卮:酒器。)③进献;送。《周礼·地官 · 大司徒》:“祀五帝,奉牛牲。”④遵循;崇信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奉法者强则国强。”⑤侍候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。”⑥同“俸”。薪俸;俸禄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。”⑦祭祀;供奉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多以岁时奉祠。”⑧帮助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臣愿尽精厉气,奉佐明使。”光:
①光亮;光辉。《墨子·尚贤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与天地兮同寿,与日月兮齐光。”③光采;风采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身长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华美。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:“百两彭彭,八鸾锵锵,不显其光。”④光荣;荣耀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下民之乐,子孙保光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取尊官厚禄,以为宗族交游光宠。”⑤时光;光阴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轩桃李能几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轩:官员坐的有青绸障蔽的车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弃疾《南乡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:“何处望神州,满眼风光北固楼。”⑦发扬光大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。”⑧光滑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爬罗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礼乐文物。《周易·观》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光华:
①光辉,光采。鲍照《拟古诗》:“宗党生~~,宾仆远倾慕。”②喻指美好的容貌。《太平广记》卷四十一:“艳态媚人,~~动众。”华:
(一)①草木所开的花。后作“花”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华如桃李。”《诗经· 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又指开花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桃始华。”②从中间剖开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絺;为国君者华之,巾以绤。”(二)huá ①光彩;光辉。谢庄《月赋》:“增华台室,扬采轩宫。”(台室、轩宫:皆星座名。)又辉映。何逊《秋夕仰赠从兄寘南》:“高树北风响,空庭秋月华。”②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,古人以为吉兆。李程《日五色赋》:“祥开日华。”(祥:吉祥。)③华丽;华美。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华容婀娜,令我忘餐。”又指人物美丽有风采。陆机《赠纪士》:“华颜婉如玉。”④精华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。”⑤才学。韩愈《送郑十校理得洛字》:“才子富文华。”又指文采。杜甫《赠比部萧郎中十兄》:“词华倾后辈。”(倾:使钦佩。)⑥声誉;名声。张九龄《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》:“声华大国宝。”⑦繁盛。刘得仁《乐游原春望》:“始觉繁华地,应无不醉人。”⑧显贵。王绩《策杖寻隐士》:“岁岁长如此,方知轻世华。”⑨浮华。《后汉书·周举传》:“但务其华,不求其实。”⑩岁月;时光。沈佺期《春闺》:“岁华空自掷。”又年轻;年少。李商隐《锦瑟》: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”(11)(头发)花白。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”(12)中国古称华夏,省称“华”。亦专指汉族。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:“夷不乱华。”(夷:古称少数民族名。)(13)通“哗”。喧哗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二十》:“不掩君过,谏乎前,不华乎外。”(乎:于。) (三)huà 通“桦”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华枫枰栌。”庆:
①祝贺;庆祝。《左传·宣公十一年》:“诸侯、县公皆庆寡人。”②指值得庆贺的事情或日子。《南史·梁昭明太子传》:“时人谓之三庆。”③善事。《尚书·吕刑》:“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”④福;福气。《周易·坤卦》:“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。”⑤奖赏;赏赐;庆赏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行庆施惠,下及兆民。”从:
(一)[从容]1.逍遥自在。欧阳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东风,且共从容。”2.镇静安详。黄溍《日损斋笔记·文献黄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从容,不大声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随;跟随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子路从而后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。”②追逐;追赶。《孙子兵法· 军争》:“佯北勿从。”③听从;依从。《左传· 庄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听任;任凭。杜甫《屏迹》:“失学从儿懒,长贫任妇愁。”⑤做;参与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及使之从政,则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随的人。《后汉书·单超传》:“其仆从皆乘牛车……”⑦副的。与“正”相对。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、从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万户;二曰郡王,从一品,食邑五千户。”⑧次要的;附属的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。”⑨旧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。《三国志· 蜀书·许靖传》:“(靖)少(shào)与从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词。自;由。1.表示起点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”(三) sǒng [从容(yǒng)]同“怂恿”。鼓动。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日夜从容(衡山)王密谋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“从”,东西方向称“衡(横)”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:“衡从其亩。”(亩:田垄。)②特指“合纵”。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,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,称“合从”,省称“从”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遂散六国之从。”③放纵。晁错《贤良文学对策》:“其行罚也,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。”斯:
①劈;分开。《诗经·陈风·墓门》:“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”(棘:酸枣树。)②指示代词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何故至于斯。”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。”③副词。表示承接上文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就”。柳宗元《非国语下》:“受赏者耻,则立功者怠,国斯弱矣。”④助词。相当于“之”、“的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乃求千斯仓,乃求万斯箱。”⑤语气词。表疑问或感叹。《诗经·豳风·破斧》:“哀我人斯,亦孔之将。”(将:大。)⑥尽;全都。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:“斯食之,吾更与女。”[斯须]片刻,一会儿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”亿:
①数词。一万万。古代也指十万。《晋书 ·食货志》:“军旅之费三百二十余亿。”《尚书·泰誓上》:“受有臣亿万。”(受:商纣王。)②泛指极多,数目很大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谿以为固。”(谿:山涧。)③安;安宁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亿宁百神。”④主观揣测。也用“臆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赐不受命,而货殖焉,亿则屡中。”(货殖:指经商营利。)⑤抑;或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愿因时循理,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,亿亦可乎?”⑥同“噫”。叹词。《周易 ·震》:“震来厉,亿丧贝。”(厉:凶。贝:财物。)⑦通“臆”。胸。《新唐书·隐逸传·王绩》:“子闻蜚廉氏之马乎? 一者朱鬣白毳,龙胳凤亿。”(毳cuī:细毛。)万:
[万俟(qí)]复姓。年:
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为有年也。”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”②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汤之时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纪;年岁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是时贾生年二十余,最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号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改年为延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