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士秉绳墨,何以表坚贞。”诗句出处:《善福阁对雨,寄李儋幼遐》;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。
|
飞阁凌太虚,晨跻郁峥嵘。惊飙触悬槛,白云冒层甍。
太阴布其地,密雨垂八纮。仰观固不测,俯视但冥冥。
感此穷秋气,沈郁命友生。及时未高步,羁旅游帝京。
圣朝无隐才,品物俱昭形。国士秉绳墨,何以表坚贞。
寸心东北驰,思与一会并。我车夙已驾,将逐晨风征。
郊途住成淹,默默阻中情。
《善福阁对雨,寄李儋幼遐》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国:
①国家。《周礼·春官·诅祝》:“作盟诅之载辞,以叙国之信用。”(诅祝:官名。盟诅:大事为盟,小事为诅。国:指天子之国。)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四月,兵罢戏下,诸侯各就国。”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侃季年怀止足之分,不与朝权,未亡一年,欲逊位归国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逊位:辞官。)③国都;京城。《左传 · 隐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过参(sān)国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参国之一:国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区;乡土。罗邺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红蓼(liǎo)花开水国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维《相思》: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?”⑤国人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”国士:
①国中才能出众的人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知伯以~~遇臣,臣故~~报之。”②勇力盖国的人。《荀子·子道》:“虽有~~之力,不能自举其身。”士:
①从事某种活动的男子。《周易·归妹》:“女承筐,无实;士刲(kuī)羊,无血。”(刲:割。)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。”③古代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,贵族的最下一等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”④智者;贤者。后泛指读书人,知识阶层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君子居必择乡,游必就士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士农工商,四民有业。学以居位曰士,辟士殖谷曰农,作巧成器曰工,通财鬻(yù)货曰商。”(鬻:卖。)⑤古代的法官;狱官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。”(管夷吾:管仲。孙叔敖:春秋时楚令尹。海:指隐居海滨。)⑥对人的美称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⑦古军制,在车上者称士,也称“甲士”。与“步卒”相对。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矢交坠兮士争先。”⑧通“事”。职事;从事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“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”⑨通“仕”。做官。《论衡·刺孟》:“有士于此,而子悦之。”⑩通“恃”。依靠;凭借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见威王》:“孙子见威王,曰:‘夫兵者,非士恒势也。’”秉:
①一把禾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田》:“彼有遗秉,此有滞穗。”(滞:留下。)②拿着;握着。《诗经·邶风·简兮》:“右手秉翟(dí)。”(翟:指山雉的尾羽。)③主持;执掌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:“共秉朝政。”④保持;坚持。《晋书·李含传》:“实有史鱼秉直之风。”(史鱼:人名。)⑤同“柄”。权力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治国不失秉。”⑥通“禀”。承受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民之秉彝,好(hào)是懿德。”(彝:常理。是:此。懿:美。)⑦量词。十六斛为一秉。《礼记·仪礼》:“十斗曰斛(hú),十六斗曰䉤(shǔ),十䉤曰秉。”绳:
①绳子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上古结绳而治。”辛延年《羽林郎》:“丝绳提玉壶。”②木工用来取直的的墨线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。”③准则;法度。《商君书·开塞》:“王道有绳。”④制裁;惩治。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一言不相应,文吏以法绳之。”(相应:相合。)⑤纠正。《尚书·同命》:“绳愆纠谬。”⑥测度;衡量。何绍基《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》:“不可以己意绳人也。”⑦称誉。《左传·庄公十四年》:“蔡哀侯为莘故,绳息妫以语楚子。”⑧继承。《诗经·大雅·下武》:“绳其祖武。”(武:足迹。)绳墨:
①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,其大本拥肿而不中~~。”②喻指规矩或法度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设规矩,陈~~,便备用,君子不如工人。”墨:
①写字、绘画用的黑色颜料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宋元君将画图,众史皆至,受揖而立舐(shì)纸和(huò)墨,在外者半。”(舐:舔。和: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。这里指研磨。)②黑色。《宋书·礼志五》:“州刺史铜印墨绶。”③指诗文书画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徒持文墨议论。”④木工用来画直线的工具。引申为法度、准则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故绳墨诚陈矣,则不可欺以曲直。”⑤古代五刑之一。在犯人面部刺字,染以黑色,为惩罚的标记。也称黥。《尚书·伊训》:“臣下不匡,其刑墨。”⑥贪污;不廉洁。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贪以败官为墨。”⑦墨家的简称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⑧比喻读书或识字的能力。⑨通“默”。沉默,不作声。《汉书·李广传附李陵》:“(任立政)微动之,陵墨不应。”(任立政:汉使者,李陵的旧友。微动:用语言暗暗打动。)⑩通“纆”。绳索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成败之转,譬若纠墨。”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何以:
①用什么;怎么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子归,~~报我。”也作“曷以”。《管子·轻重》:“桓公惕然太息曰:‘吾~~识此?’”②为什么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秦晋,匹也,~~卑我?”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表:
①外衣;衣的表面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曾子居卫,缊(yùn)袍无表。”(卫:国名。缊袍:以乱麻为絮的袍子。)②外;外面。跟“里”相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若其不捷,表里山河,必无害也。”③外貌。《南史·王茂传》:“姿表瓌丽,须眉如画。”(瓌:同“瑰”。)④表示;表达。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或援誓以表心。”(援:援引。)⑤标志;标准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城上千步一表。”⑥表彰。韦应物《石鼓歌》:“刻石表功兮炜煌煌。”(炜煌煌:指功业辉煌。)⑦古代奏章的一种。⑧指给皇帝上奏章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亮自表后主。”⑨指上表推荐某人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。”⑩表格。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。(11)中医用药物把患者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叫表。(12)古代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标杆。《史记·司马穰苴列传》:“穰苴(ráng jū)先驰至军,立表下漏待贾。”(漏:计时器。贾:人名。)(13)表亲。父亲的姊妹所生的子女,母亲的兄弟姊妹所生的子女,都称表亲。《红楼梦》第三十四回:“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姐妹。”坚:
①坚固;坚硬。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:“火烧令坚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将军披坚执锐。”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凡耕之道……坚者耕之。”(耕:用犁把土翻松。)②牢固;坚固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可使制梃,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。”(梃:木棒。)③坚固的东西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夫被坚执锐,义不如公;坐而运策,公不如义。”(义:宋义自称。运策:运用谋略。)④坚强;强劲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⑤坚定;不动摇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不敢坚战。”欧阳修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》:“及陛下坚不许辞,方敢受命。”坚贞:
坚定,忠正。韦应物《睢阳感怀》:“甘从锋刃毙,莫夺~~志。”贞:
①卜问;占卜。《周礼·春官·天府》:“以贞来岁之媺恶。”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卫侯贞卜。”②坚定;有节操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。”(难:患乱。)③封建礼数压迫束缚妇女的一种道德观念,指妇女不改嫁等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忠臣不事二君,贞女不更二夫。”④正。《尚书·太甲下》:“万邦以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