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誓解印兮相从,何詹尹兮何卜。”诗句出处:《送友人归山歌二首》;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。
|
山寂寂兮无人,又苍苍兮多木。群龙兮满朝,
君何为兮空谷。文寡和兮思深,道难知兮行独。
悦石上兮流泉,与松间兮草屋。入云中兮养鸡,
上山头兮抱犊。神与枣兮如瓜,虎卖杏兮收谷。
愧不才兮妨贤,嫌既老兮贪禄。誓解印兮相从,
何詹尹兮何卜。
山中人兮欲归,云冥冥兮雨霏霏。水惊波兮翠菅蘼,
白鹭忽兮翻飞,君不可兮褰衣。山万重兮一云,
混天地兮不分。树晻暧兮氛氲,猿不见兮空闻。
忽山西兮夕阳,见东皋兮远村。平芜绿兮千里,
眇惆怅兮思君。
《送友人归山歌二首》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誓:
①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。《尚书·汤誓》:“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,作《汤誓》。”②出征前告诫将士或表示决心。《尚书·泰誓下》:“王乃大巡六师,明誓众士。”③发誓;立誓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遂置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曰……”④盟约;诺言。曹植《武帝诔》:“张陈背誓,傲帝虐民。”⑤接受爵命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》:“凡诸侯之适子,誓于天子。”(适子:嫡子。)解:
(一)①分解牛或其他动物的肢体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全牛者,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②分开;破裂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论》:“秦之积衰,天下土崩瓦解。”③解围;撤围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秦军解去,遂救邯郸,存赵。”④消融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》:“东风解冻。”(东风:春风。)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:“于时冰皮始解。”引申为消散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之色少解。”(少:稍稍。)⑤调解;和解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所贵于天下之士者,为人排患、释难、解纷乱而无所取也。”⑥解除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,何如?”⑦解释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先主解之曰:‘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’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⑧理解;懂得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苟有不晓解之问,造难孔子,何伤于义?”杜甫《月夜》: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”⑨分割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。”⑩能够;会。李白《月下独酌》:“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”罗隐《西施》:“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”(二)jiè 押送财物或犯人。《晋书·乐广传》:“广即便解遣。” (三)xiè ① 明白;懂得。②通“懈”。懈怠;松懈。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。”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,杀数人,胡虏益解。”③解池。湖名,在山西省。印:
(一)①图章;印信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有能得若捕告者,以其所守邑,小大封之,守还授其印,尊宠官之。”(若:此。封:封赏。)②印子;痕迹。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:“故巧言切状,如印之印泥。”③使物上留下痕迹。李商隐《齐宫词》:“永寿兵来夜不扃(jiōng),金莲无复印中庭。”(永寿:地名。扃:关门。)④印证;吻合。简文帝《答湘东王书》:“皇情印可,今便奉行。”(可:认可。)(二)yì 同“抑”。按;压。《马王堆汉墓帛书·老子甲本·德经》:“高者印之。”兮:
语气词。多用于韵文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呀”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从:
(一)[从容]1.逍遥自在。欧阳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东风,且共从容。”2.镇静安详。黄溍《日损斋笔记·文献黄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从容,不大声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随;跟随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子路从而后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。”②追逐;追赶。《孙子兵法· 军争》:“佯北勿从。”③听从;依从。《左传· 庄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听任;任凭。杜甫《屏迹》:“失学从儿懒,长贫任妇愁。”⑤做;参与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及使之从政,则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随的人。《后汉书·单超传》:“其仆从皆乘牛车……”⑦副的。与“正”相对。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、从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万户;二曰郡王,从一品,食邑五千户。”⑧次要的;附属的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。”⑨旧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。《三国志· 蜀书·许靖传》:“(靖)少(shào)与从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词。自;由。1.表示起点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”(三) sǒng [从容(yǒng)]同“怂恿”。鼓动。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日夜从容(衡山)王密谋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“从”,东西方向称“衡(横)”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:“衡从其亩。”(亩:田垄。)②特指“合纵”。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,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,称“合从”,省称“从”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遂散六国之从。”③放纵。晁错《贤良文学对策》:“其行罚也,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。”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詹:
(一)①多言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”(炎炎:形容气焰嚣张,咄咄逼人的样子。)②至;到达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绿》:“五日为期,六日不詹。”③通“瞻”。往上或往前看。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“泰山岩岩,鲁邦所詹。”(岩岩:山石堆积高峻的样子。)④通“蟾(chán)”。蟾蜍,即蛤蟆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七:“三五明月满,四五詹兔缺。”[詹事]古代官名。掌东宫庶务。 (二)dǎn 足;足够。《吕氏春秋· 适音》:“不充则不詹,不詹则窕。”(不充:指声音过小充不满耳朵。窕:细而不满。)尹:
①治理;掌管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以尹天下。”②古代官名。1.官长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。”(令尹:执政大臣。仕:做官。)杜甫《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》:“酒酣夸新尹。”2.吏卒之长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门尹除门。”(门卒之长扫除门庭。)兮:
语气词。多用于韵文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呀”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卜:
①占卜。古人用火灼龟甲、兽骨取兆以预测吉凶的一种迷信行为。《尚书·召诰》:“太保朝至于洛,卜宅,厥既得卜,则经营。”②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。辛弃疾《祝英台近·晚春》:“试把花卜归期。”(把:用。)③预料。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仆自卜固无取。”(无取:指没有可取的地方。)④选择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非宅是卜,唯邻是卜。”[卜辞]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。名叫甲骨文。又因它是记载商王占卜经过和结果的文字,故又叫卜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