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教奴独自守空房,泪珠与、灯花共落。

“教奴独自守空房,泪珠与、灯花共落。”诗句出处:《伊川令/伊州令》;是宋朝诗人花仲胤妻的作品。

西风昨夜穿帘幕。闺院添消索。最是梧桐零落。迤逦秋光过却。人情音信难托。鱼雁成耽阁。教奴独自守空房,泪珠与、灯花共落。

《伊川令/伊州令》宋朝诗人花仲胤妻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教:

(一)①教育;管教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生而同时,长而异俗,教使之然也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”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昨日蒙教。”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称郑伯,讥失教也。”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②指宗教。《新唐书·后妃传上·文德长孙皇后》:“佛老异方教耳。”张居正《答王鉴川论东运之衰》:“大雄之教慈悲广大,岂不知哉?”(大雄:释迦牟尼的尊称。)③指古代诸侯王公的文告。《梁书·刘杳传》:“在县清洁,人有馈遗(wèi),一无所受,湘东王发教褒称之。” (二)jiāo ①传授知识技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十三教汝织,十四能裁衣。”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教其不知,而恤其不足。”《周礼·地官·党正》:“教其礼事,掌其戒禁。”②使;令。杨基《闻邻船吹笛》:“已分折残堤上柳,莫教吹落陇头花。”王昌龄《出塞》: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

奴:

①奴隶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箕子为之奴。”后男称奴,女称婢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毛玠传》:“汉律,罪人妻子,没为奴婢,黥(qíng)面。”(黥面:刺面涂墨。)②对人的贱称。《后汉书·严光传》:“帝笑曰:‘狂奴故态也。’”③仆人,仆从。辛延年《羽林郎》:“昔有霍家奴,姓冯名子都。”④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。《敦煌曲子词·望江南》:“与奴吹散月边云,照见负心人。”⑤古代宦官对皇帝及皇室的自称。《新唐书·宦者下·李辅国》:“(辅国)至谓帝曰:‘大家弟坐宫中,外事听老奴处决。’”(大家:皇帝。弟:只管。)⑥名词后缀。加于某些动植物及杂物等名称之后。顾况《谅公洞庭孤橘歌》:“不羡江陵千木奴。”(木奴:指柑橘。)⑦通“驽”。劣马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今有固车良马于此,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,使之择焉,子将何乘?”

独:

①单一;单独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。”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盖高树靡阴,独木不林。”②独自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。”③没有子孙的老人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矜(guān)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。”(矜:通“鳏”。)④独特;特异;与众不同之处。《论衡·实知》:“有独见之明,独听之聪。”⑤专断;独裁。《荀子·臣道》:“故明主好同,而闇主好独。”(闇:同“暗”。)⑥副词。1. 相当于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独五人之皎皎,何也?”2.表示反问,相当于“岂”、“难道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?”[独夫]1. 独身男子。2. 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。

自:
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

守:

①官吏的职责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官司之守,非君所及也。”②掌管;管理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”(衡鹿:官名。)③守卫;防守;保卫。《周易 ·坎卦》:“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。”④守候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守株,冀复得兔。”(冀:希望。)⑤看守;守护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将免者以告,公令医守之。”⑥遵守;保持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守先王之道。”⑦操守;节操。《吕氏春秋·论人》:“喜之以验其守。”⑧官名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吴起为西河守。”

空:

(一)①空虚;什么也没有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囷仓空虚。”宋玉《风赋》:“空穴来风。”王维《鹿砦》:“空山不见人。”②不实;空泛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贪,负其强,以空言求璧。”③白白地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兵不空出。”④天空;空中。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“孤帆远影碧空尽。”⑤佛教用语。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并无实体,都是空的。《般若心经》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(色:指物质现象。) (二)kǒng 孔;洞穴。《周礼· 考工记·函人》:“眡(shì)其钻空。”(眡:视。)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舜穿井为匿空旁出。”(三)kòng ①穷困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不宜空我师。”(空:用如使动,使……穷困。师:众;众人。)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回也其庶乎,屡空。”(回:颜回。庶:庶几;差不多。)②缺少。《法言·问神》:“昔之说《书》者序以百,而《酒诰》之篇俄空焉。”(《酒诰》:《尚书》中的篇名。)白居易《春忆二林寺旧游》:“最惭僧社题桥处,十八人名空一人。”③间隙;空子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鲂传》:“看伺空隙,欲复为乱。”④闲着;未被利用的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上林中多空地。”(上林:苑囿名。)《论衡·命义》:“伯牛空居,而遭恶疾。”(伯牛:冉耕,字伯牛。空居:闲居在家。)

房:

(一)①古代指正室两旁的房间。后泛指房屋、居室。《尚书·顾命》:“垂之竹内,在东房。”《南史·袁湛传附袁昂》:“兼开拓房宇,处以华旷,同财共有,恣其取足。”(华旷:华丽宽敞。恣:任凭。)②形状和结构像房子的东西。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之六:“波飘菰米沉云黑,露冷莲房坠粉红。”③家族的一支。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:“载李氏分陇西、赵郡二支,陇西有四房,赵郡有六房。”④星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》:“季秋三月,在房。” (二)páng [阿房宫]秦宫殿名。[房皇]同“徬徨”。徘徊。《史记·礼书》:“于是中焉,房皇周浃,曲直得其次序,圣人也。”(周浃:普遍深入。)

珠:

①蚌壳体内所生的圆粒,可作装饰品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龟、珠、角、齿、皮、革、羽、毛,所以备赋,以戒不虞者也。”(不虞:意料不到的事。)《庄子·胠箧》:“擿玉毁珠,小盗不起。”(擿:通“掷”,扔掉。)②珠状物。李贺《龙夜吟》:“粉泪凝珠滴红线。”③通“朱”。红色。《后汉书·袁安传附袁逢》:“赐以珠画。”

与:

(一)①给予;授予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禄。)②帮助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”③赞许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④结交;亲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与。”(其与:指所结交的国家。)⑤盟国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贤士。)⑥党与;共事人。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于人少所与,以此见害于权宠。”(权宠:权臣;宠臣。)⑦介词。相当于“跟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蜩与学鸠笑之。”⑧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和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。”2.[与其]表示比较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与其奢也,宁俭。”⑨对付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庞煖易与耳。”(二)yú 语气词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?”(文信侯:指吕不韦。专:专权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义后作“欤”。 (三)yù 参加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(师:军队。)

花:

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。李煜《浪淘沙》: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②可供观赏的植物;花朵。杨万里《李花》:“李花宜远更宜繁,惟远惟繁始足看。”③形状像花的东西。庾信《寒园即目》:“雪花深数尺。”④不只一种颜色,有花纹的。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五花马,千金裘。”白居易《霓裳羽衣曲》:“四幅花笺碧间红”。⑤模糊迷乱。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知章骑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。”

共:

(一)①拱璧。古代象征法权、法、法度。后作“珙”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受小共大共。”②拱手。两手在胸前相合,表示恭敬。《论语· 乡党》:“子路共之。”③环绕。后作“拱”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 (二)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。《史记·越世家》:“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②共计;总共。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旁开小窗,左右为四,共八扇。”③副词。全;皆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沛今共诛令,择子弟可立者立之。”④介词。引进动作涉及;和;跟;与;同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⑤连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不须檀板共金尊。” (三)gōng ①供给;供应。后作“供”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贡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;敢不共给。”②通“恭”。恭敬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我竭力耕田,共为子职而已矣。”

落:

①花叶脱落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貌。)②落下;降下。韩愈《咏雪赠张籍》:“只见纵横落,宁知远近来。”(宁:岂。)《十五从军征》:“泪落沾我衣。”③凋落;衰谢。路荡《拔茅赋》:“荣落惟运。”(荣:荣耀。运:命运。)又衰败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盛而不落者,未之有也。”④流落;沦落。韩愈《祭河南张员外文》:“我落阳山。”⑤停留;停止。李子卿《府试授衣赋》:“山静风落。”⑥村落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千村万落生荆杞。”⑦宫室刚建成时举行的庆祝祭礼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楚子成章华之台,愿与诸侯落之。”⑧开始。《诗经·周颂·访落》:“访予落止,率时昭考。”⑨新钟等重要器物铸成时以公猪血涂抹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(叔孙为孟钟)飨(xiǎng)大夫以落之。”(飨:款待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