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湿云和恨翦。

“湿云和恨翦。”诗句出处:《谒金门》;是宋朝诗人胡仲弓的作品。

蛾黛浅。只为晚寒妆懒。润逼镜鸾红雾满。额花留半面。渐次梅花开遍。花外行人已远。欲寄一枝嫌梦短。湿云和恨翦。

《谒金门》宋朝诗人胡仲弓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湿:

(一)①潮湿。与“干” 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;平地若一,水就湿也。”②沾湿。李山甫《早春微雨》:“怪来莺蝶似凝愁,不觉看花暂湿头。” (二)tà 古水名。后变写作“漯”。为古黄河支流,河道屡有变迁,主河道在今山东省茌(chí)平县。已湮没

云:

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

和:

(一)①谐和; 协调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籥(yuè)舞笙鼓,乐既和奏。”(籥:古管乐器。)引申为安适、平和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强(qiǎng)步,日三四里,少(shāo)耆(shì)食,和于身也。”(殊:很。强:勉强。耆:同“嗜”。)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:“心志欲其和也。”②谦和;平和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颜色愈和。”③和睦;融洽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”④和解;讲和;和好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。”(戎: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民族的称呼。夷越:古时泛指我国南方的各民族。)《孙子·行军》:“无约而请和者,谋也。”⑤调和;调节。《吕氏春秋· 贵公》:“阴阳之和,不长一类。”⑥温暖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春和景明,波澜不兴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”⑦连带;伴随。杜荀鹤《山中寡妇》:“时挑野菜和根煮。”⑧车铃。傅玄《良马赋》:“结以轾(zhì)轩,节以和铃。”(轾:车前低后高。轩:车前高后低。节:节奏。)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锡鸾和铃。”(分别为四种铃,悬挂在车的不同部位。)⑨古代乐器名。即一种小笙。《仪礼· 乡射礼》:“三笙一和而成声。” (二)huò 搀合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版》:“其上以松脂、腊和纸灰之类冒之。”(冒:蒙盖。)

恨:

①怨恨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处官久者士妒之,禄厚者民怨之,位尊者君恨之。”岳飞《满江红》:“靖康耻,犹未雪;臣子恨,何时灭!”②遗憾;不满意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不知戒,后必有恨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”

翦:

①[动]斩断,剪断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蔽芾甘棠,勿~勿伐。”②[动]修剪,修整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茅茨不~,采椽不斫。”③[动]侵夺。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“后稷之孙,实维长王,居岐之阳,实始~商。”④[动]消灭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余姑~灭此而朝食。”⑤[动]删改,删除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镕裁》:“规范本体谓之镕,~截浮词谓之裁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