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时惭大雅客,遗韵许相承。

“时惭大雅客,遗韵许相承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元员外见寄八韵》;是唐朝诗人齐己的作品。

旧隐梦牵仍,归心只似蒸。远青怜岛峭,轻白爱云腾。
艳冶丛翻蝶,腥膻地聚蝇。雨声连洒竹,诗兴继填膺。
访戴情弥切,依刘力不胜。众人忘苦苦,独自愧兢兢。
处世无他望,流年有病僧。时惭大雅客,遗韵许相承。

《酬元员外见寄八韵》唐朝诗人齐己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时:

①季节;指四季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四时行焉。”②特指农时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③光阴;时光;时候。《吕氏春秋·首时》:“天不再与,时不久留。”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。南卓《羯(jié)鼓录》:“黄幡繟亦知音,上尝使人召之,不时至,上怒,络绎遣使寻捕。”⑤时辰;时候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。”⑥其时;当时。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时座上有健啖者,貌甚寝。”(健啖:食量过人。寝:丑陋。)⑦机会;时机;时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好从事而亟失时,可谓知乎?”《新唐书·武平一传》:“时不再来,荣难人借。”(荣:荣华富贵。)⑧合时;应时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”⑨时代;时世。《吕氏春秋· 察今》:“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。”⑩时势;时尚。朱庆余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:“妆罢低声问夫婿: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(11)副词。用以表示时间。1.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,相当于“常常”、“经常”。韩愈《行难》:“圣人不世出,贤人不时出。”(不世:罕有。)2.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,相当于“有时”、“时而”。杜甫《自阆(làng)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》之三:“行色递隐见,人烟时有无。”(12)通“伺(sì)”。等候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

惭:

羞愧。《史记· 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高帝不怿(yì)而有惭色。”

大:

(一)①与“小”相对。刘邦《大风歌》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。”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燕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”②特指粗,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时有长人巨无霸,长一丈,大十围。”③扩大;光大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卑其志意,大其园囿,高其台。”《陈书·周弘正传》:“庶改浇竞之俗,以大吴国之风。”④程度深;声势大。晁错《削藩策》:“昔高帝初定天下,昆弟少,诸子弱,大封同姓。”⑤夸张;夸大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萧何曰:‘刘季固多大言,少成事。’”⑥尊贵的;重要的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出门如敬大宾。”⑦尊崇;推重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大天而思之,孰若物畜而制之?”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《春秋》所以大一统者,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也。”⑧敬词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(鲁)肃抚蒙背曰:‘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。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’”⑨排行第一;辈分较长。古乐府《孤儿行》:“大兄言办饭,大嫂言视马。”⑩加在“父”“母”之前,用以称呼祖父、祖母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韩破,良家童三百人,弟死不葬,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,为韩报仇,以大父、父五世相韩故。”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一日,大母过余曰:‘吾儿久不见若影,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?’”(11)表示超过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亦无大大王。”(12)不详细,不准确。《新书·数宁》:“故圣之起,大以五百为纪。”(五百:指五百年。)(13)副词。很;极。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(附申屠嘉)》:“(邓)通小臣,戏殿上,大不敬,当斩。”[大夫]古代官职名。殷周时期,官分卿、大夫、士三级。秦汉时期,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、谏大夫、光禄大夫、中大夫等。唐宋存御史大夫、谏议大夫等。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,并非实职(武官则称将军)。[大王]对帝王的尊称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以大王之贤,士民之众,车骑之用,兵法之教,可以并诸侯,吞天下,称帝而治。”(教:习。)[大方]专家内行。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二·闺秀画》:“三百年中,大方名笔,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。”(颉颃:相抗衡。) (二)dài 通“待”。要;打算。关汉卿《拜月亭》第三折:“安排香桌儿去,我大烧炷夜香咱。”[大夫]对医生的尊称。宋代医官设有大夫、郎、医效等。见洪迈《容斋三笔》卷十六。(三)tài ①同“太”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”(大上:德行最高者。)后一般写作“太”。②同“泰”。安泰;太平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故儒术诚行,则天下大而富,使而功。”(使:行使,使用。功:成功,获得好结果。)

大雅:

宏达,雅正。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:“夫唯~~,卓尔不群。”

雅:

①正;正确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察纳雅言。”(察纳:考察,采纳。)②规范的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诗书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③高尚;不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才识不及预,而雅性过之。”(预:人名。)④平素;向来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雍齿雅不欲属沛公。”(雍齿:人名。)⑤甚;很。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雅善鼓瑟。”(鼓:弹奏。)

客:

①宾客;外来人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”《诗经·商颂·那》:“我有嘉客,亦不夷怿(yì)。”(夷怿:喜悦。)②门客;食客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冯驩闻孟尝君好客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孟尝君出记,问门下诸客。”③旅客。李商隐《滞雨》:“滞雨长安夜,残灯独客愁。”④客商。卢纶《晚次鄂州》:“估客昼眠知浪静,舟人夜语觉潮生。”⑤旅居;寄居。杜甫《去蜀》:“五载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”⑥为某种目的而奔走活动的人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吴王好剑客。”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重门击柝(tuò),以御暴客。”(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)

遗:

(一)①失去;丢失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齐桓公饮酒醉,遗其冠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禹之趋时也,履遗而弗取,冠挂而弗顾。”(履:鞋。冠:帽。)②遗漏;忽略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。”③遗失;遗漏的东西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,招贤进能。”(阙:缺失。)④舍弃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商君遗礼义。”(商君:指商鞅。)⑤遗留;留给。《史记·韩长儒列传》:“兄弟不能相教,乃为太后遗忧。” ⑥前代遗留的风气、风格等。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四:“卢(照邻)、骆(宾王)、王(勃)、杨(炯),号称四杰,词旨华靡,固沿陈、隋之遗,翩翩意象,老境超然胜之。”⑦特指死者留下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深追先帝遗诏。”(追:追念。)⑧剩下。曹操《蒿里行》:“生民百遗一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地有遗利,民有余力。”⑨超脱。贾谊《鵩鸟赋》:“至人遗物兮,独与道俱。”⑩排泄。《南史·梁豫章王综传》:“尝改岁后,问讯临川王宏,出至中阁,登宏羊车次遗粪而出。”(11)坠;落。刘向《九叹·思古》:“目眇眇而遗泣。”(泣:眼泪。) (二)wèi ①给予;赠送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”②特指馈赠。古乐府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”③送达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三回:“表然其言,先遣人以书遗谭。”④指送行。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强国之民,父遗其子,兄遗其弟,妻遗其夫,皆曰:‘不得,无返!’”(得:指立功取胜。无:同“毋”。)

韵:

①和谐的声音。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”②韵母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音有韵,义有类,韵协则言顺,言顺则易入。”③韵脚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声律》:“异音相从谓之和,同声相应谓之韵。”④诗文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或讬言于短韵。”⑤情趣;风度。陶潜《归园田居》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”⑥神韵;神情。张道洽《咏梅》:“老树有余韵,别花无此枝。”

许:

(一)①答应;允许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弗听,许晋使。”②赞同;赞许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杂然相许。”③期望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夫子当路于齐,管仲、晏子之功,可复许乎?”④这样。《宋史·杨万里传》:“吾头颅如许,报国无路。”⑤或许;可能。古乐府《懊侬歌》:“许是侬欢归。”(侬欢:我的爱人。)⑥表示约数。相当于“上下”、“左右”。干宝《搜神记》卷七:“临淄有大蛇,长十许丈。”⑦语气词。相当于“啊”。韩愈《感春》诗:“一生长恨奈何许。”⑧周代诸侯国。在今河南许昌县东。⑨处所;地方。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。”(二)hǔ [许许]象声词。伐木声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伐木许许。”

相:
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

承:

①捧着;托着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使行人执榼(kè)承饮。”(榼:酒器。)范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”②奉;敬奉。《魏书·杨播传》:“承候安否。”(候:问候。)《新唐书·百官志二》:“四夷朝见,则承诏劳问。”(四夷:四方部族。诏:皇帝的诏令。劳:慰劳。)③受;接受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苟列定矣,敢不承命?”④敬词。蒙;蒙受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极承老先生厚爱。”⑤承担;担负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其乡人有杀人者,因代承之。”⑥继承;继续。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”《后汉书·班彪传》:“汉承秦制,改立郡县。”陆机《梁甫吟》:“四运循环转,寒暑自相承。”(四运:四季。)⑦通“乘”。趁着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伺强大之间,承强大之敝。”(伺:观察。间:缝隙。敝:指衰败。)⑧通“丞”。辅助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八年》:“使帅师而行,请承。”[承乏]在任官吏常用的谦辞。言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,暂由自己充数。潘岳《秋兴赋》:“摄官承乏,猥厕朝列。”[承风]1.接受教化。班固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于是小大乡和,承风从化。”2.言迎合上官的意图。《后汉书·庞参传》:“参名忠直,数为左右所陷毁,以所举用忤帝旨,司隶承风案之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