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根可以执,有蕧可以馨。”诗句出处:《公斋四咏·新竹》;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作品。
|
笠泽多异竹,移之植后楹。一架三百本,绿沈森冥冥。
圆紧珊瑚节,钐利翡翠翎。俨若青帝仗,矗如紫姑屏。
槭槭微风度,漠漠轻霭生。如神语钧天,似乐奏洞庭。
一玩九藏冷,再闻百骸醒。有根可以执,有蕧可以馨。
愿禀君子操,不敢先凋零。
《公斋四咏·新竹》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有: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可:
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执:
①捉拿;拘捕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。”《公羊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涂出于宋,宋人执之。”②握;拿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: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”③持有某种主张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惟瑜、肃执拒之议。”(瑜,周瑜。肃,鲁肃。拒:抵抗。)④控制;掌握。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圣人执要,四方来效。”⑤主管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执牢狱者无病。”⑥执行;施行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有司执法,未得其中。”(有司:官吏。得其中:指妥当。)⑦固执;坚持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书奏,上以问光,光执不许。”(光:霍光。)[执政]掌管国家政事。《新唐书·朱敬则传》:“及执政,每以用人为先,细务不省(xǐng)也。”(省:察,察看。)又掌管国家政事的人。《旧唐书·黄巢传》:“及巢见招,大诟(gòu)执政。”(诟:斥骂。)有: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可:
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馨:
①散布很远的香气。《尚书·君陈》: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。”②流传久远的道德或名声。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”③香;芳香。《楚辞·九歌·山鬼》:“折芳馨兮遗所思。”[馨香]1.远播的香气。《古诗十九首·庭中有奇树》:“馨香盈怀袖,路远莫致之。”2.指作祭品用的黍稷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若晋取虞,而明德以荐馨香,神其吐之乎?”(晋、虞:春秋时二国名。)3.比喻流传后世的好名声。惜秋、旅生《维新梦》:“男儿抱热血,君子不偷生,光彩留今史,馨香贻后人。”[宁馨]这样。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何物老妪,生宁馨儿?”(何物:什么;哪一个。妪;妇女。)后人以字面义称好孩子为“宁馨儿”。胡仲弓《为续芸赋诗》:“芸居老衣钵,付与宁馨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