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徘徊黄缥缈,倏忽春霜宾。”诗句出处: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》;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。
|
洛河向西道,石波横磷磷。清风送君子,车远无还尘。
春别亦萧索,况兹冰霜晨。零落景易入,郁抑抱难申。
百宵华灯宴,一旦星散人。岁去弦吐箭,忧来蚕抽纶。
绵绵无穷事,各各驰绕身。徘徊黄缥缈,倏忽春霜宾。
相为物表物,永谢区中姻。日嗟来教士,仰望无由亲。
东都清风减,君子西归朝。独抱岁晏恨,泗吟不成谣。
贵游意多味,贱别情易消。回雁忆前叫,浪凫念后漂。
悠悠孤飞景,耸耸衔霜条。昧趣多滞涩,懒朋寡新僚。
病深理方悟,悔至心自烧。寂静道何在,忧勤学空饶。
乃知减闻见,始遂情逍遥。文字徒营织,声华谅疑骄。
顾惭耕稼士,朴略气韵调。善士有余食,佳畦冬生苗。
养人在养身,此旨清如韶。愿贡高古言,敢望锡类招。
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》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徘:
[徘徊(huái)]也作“俳佪”。1.来回走动或盘旋。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徘徊往来。”韩愈《咏雪赠张籍》:“惊雀暗徘徊。”2.犹豫不定。向秀《思旧赋》:“心徘徊以踌躇。”徊:
(一)[徘徊]:来回地走。《庄子·盗跖》。“若是若非,执而圆机,独成而意,与道徘徊。 (二)huí 回旋;曲折环绕。也作“回”。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徊肠伤气。”黄:
①黄色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绿兮衣兮,绿衣黄裳(cháng)。”(裳:下衣;下裙。)杨臣源《城东早春》:“绿柳才黄半未匀。”②变黄。韦应物《答郑骑曹青橘绝句》:“怜君卧病思新橘,试摘犹酸亦未黄。”③黄帝的简称。陶潜《时运》:“清琴横床,浊酒半壶。黄唐莫逮(dài),慨独在余。”(黄:黄帝。唐:唐尧。逮:及。)④雌黄,古人用作涂抹文字,点校书籍的颜料。陶翰《赠郑员外》:“何必守章句,终年事铅黄。”[黄口]幼儿。《淮南子·汜论》:“古之伐国不杀黄口。”[黄耈(gǒu)]老人。《诗经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:“乐只君子,遐不黄耈。”缥:
(一)①青白色的丝织品。萧纲《登城》诗:“小堂倦缥书。”②淡青色。曹植《七启》:“乃有春清缥洒。” (二)piāo [缥缈]也作“缥渺”、“飘渺”。形容隐隐约约,若有若无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间。”倏:
一会儿,形容极快;急速。谢脁《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》:“业遥年运倏。”(业:功业。年运:岁月流驶。)倏忽:
疾速。杜甫《百忧集行》:“即今~~已五十,坐卧只多少行立。”忽:
①不注意;不经心;忽视;疏忽。《尚书·周官》:“蓄疑败谋,怠忽荒政。”(蓄:积。怠:惰。荒:乱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:“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。”②疾;迅速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《左传·庄公十一年》:“桀、纣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”③迷惚;不分明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游于忽区之旁。”(忽区:忽恍无形之区。)④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名称。欧阳修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:“夫祸患常积于忽微。”(微: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。)⑤副词。突然。曹植《杂诗》之一:“形影忽不见。”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金鼓忽破。”[忽忽]1. 迅疾的样子。《楚辞·惜誓》:“惜余年老而日衰兮,岁忽忽而不反。”(反:同“返”。)2. 飘浮不定的样子。贾《庄周梦为蝴蝶赋》:“忽忽悠悠,东西泛浮。”3. 神志昏乱的样子。《汉书·苏建传》:“(李)陵始降时,忽忽如狂,自痛负汉。”春:
①春天,春季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。”②年;岁。高适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诗:“一卧东山三十春。”③生机;生命。欧阳修《奉使道中寄垣师》:“塞垣春枯积雪溜,沙砾威怒黄云愁。”(塞垣:指长城。溜:流水。)④指年轻女子的形态。崔珏(jué)《有赠》:“两脸夭桃从镜发,一眸春水照人寒。”(春水:指女子的眼睛。)⑤春色;喜色。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·熙朝乐事》:“谚云:‘蓬开先百草,戴了春不老。’”⑥春情;情欲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有女怀春,吉士诱之。”⑦指酒。司空图《诗品·典雅》:“玉壶买春,赏雨茅屋。”霜:
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下凝附于物体上的白色结晶体。《齐民要术·种谷》:“夏至后八十、九十日,常夜半候之,天有霜。”②白;亮。范云《送别》:“不愁书难寄,但恐鬓将霜。”③高洁。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卢仝》:“仝志怀霜雪,操拟松柏。”④年。李白《古风五十九首》其十四:“白骨横千霜。”宾:
(一)①客人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宾出,主人拜送。”②服从;归顺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暴民不作,诸侯宾服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侯卫宾服。” (二)bìn 通“摈”。抛弃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先生居山林……以宾寡人也久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