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耳目极眺听,潺湲与嶔岑。”诗句出处:《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》;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。
|
一雨百泉涨,南潭夜来深。分明碧沙底,写出青天心。
远客洞庭至,因兹涤烦襟。既登飞云舫,愿奏清风琴。
高岸立旗戟,潜蛟失浮沉。威棱护斯浸,魍魉逃所侵。
山态变初霁,水声流新音。耳目极眺听,潺湲与嶔岑。
谁言柳太守,空有白蘋吟。
《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》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耳:
①耳朵。人和动物的听觉器官。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,人莫之知也。”②用耳听,听说。欧阳修《泷(shuāng)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③语气词。1. 表示限止。相当于“罢了”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前言戏之耳。”2. 表示肯定。相当于“矣”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且吾所为者极难耳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此教我先威众耳。”耳目:
①耳与眼。喻亲信。《书·益稷》:“帝曰:臣作朕股肱~~。”②喻刺探消息的人。《史记·张耳陈余传》:“赵人多为张耳陈余~~者,以故得脱出。”目:
①眼睛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目不能两视而明。”②观看;注视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”③以目示意;递眼色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范增数目项王。”④看法。方孝孺《答王秀才书》:“俾世俗易心改目,以勉其远且大者。”⑤眼力;目光。魏征《述怀》:“既伤千里目,还惊九折魂。”(九折:指道路崎岖。)孟棨《本事诗·崔护》:“彼此目注者久之。”⑥网眼。刘知几《史通·叙事》:“捕高鸟者张其万置(jū),而获之者由于一目。”(置:捕鸟兽的网。)⑦名目;条目。《梁书·殷钧传》:“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古籍,别为品目。”(省:官署名。)元稹《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》:“百吏虽存,官业多旷;万目虽设,纪律未张。”⑧标题。《北史·儒林传上·孙惠蔚》:“惠蔚既入东观,见典籍未周……或文坏字误,谬烂相属,卷目虽多,全定者少。”(东观:指宫中藏书、著书之处。谬烂:错误杂乱。属:连接。)又目录。韩愈《上张仆射书》:“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。”⑨头领。《明史·陈金传》:“贼觇(chān)诸要害无守者,乃悉所有赂目兵,乘暮遁去。”(觇:窥视。目兵:兵卒中的小头目。)⑩品评;看待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世目周侯,嶷如断山。”(11)列;行列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北驱予并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”[目前]1. 眼前。王鳌《震泽长语·文章》:“《禹贡》叙山水脉络原委,如在目前。”2. 当前;现在。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二》:“许之,则祸在后日;不许,则祸在目前。”极:
①正梁;脊檩。《庄子·则阳》:“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。”②顶点;终极。李贺《秦王饮酒》:“秦王骑虎游八极。”又达到顶点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感极而悲者矣。”《吕氏春秋·制乐》:“圣人所独见,众人焉知其极。”③穷尽;到极点。《徐霞客游记·黔游日记一》:“各极其趣。”④最高的;最终的。曾巩《荔枝录》:“一品红,言于荔枝为极品也。”⑤标准。叶适《上宁宗皇帝札子》:“臣闻治国以和为体,外事以和为极。”(和:和谐。)⑥副词。最;非常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自是之后,为侠者极众。”《论衡·本性》:“徒谓中人,不能极善极恶也。”⑦通“亟”。急。《荀子·赋》:“出入甚极,莫知其门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。”眺:
远望。《吕氏春秋·仲夏》:“可以远眺望。”谢灵运《登池上楼》:“倾耳聆波澜,举目眺岖嵚(qīn)。”(聆:听。岖嵚:高而险的峰峦。)听:
①听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目不能两视而明,耳不能两听而聪。”②听取;接受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薨,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丞相入奏事,坐语移日,所言皆听。”③考察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且(陈)轸欲去秦而之楚,王何不听乎?”(去:离开。之:往。)④侦察;耳目;间谍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,则将有百里之听。”(用:治理。)⑤治理;审理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,使无讼乎!”⑥厅堂。后作“廳(厅)”。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,甚扶疏。”(大司马:官名。掌管国家军事。扶疏:枝叶茂盛。)⑦听凭;任凭。《汉书·薛宣传》:“卖买听任富吏。”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匠石运斤成风,听而斫之。”潺:
[潺潺]1.流水声。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。”2.水流的样子。曹丕《丹霞蔽日行》:“谷水潺潺,木落翩翩。”3.雨声。李煜《浪淘沙·帘外雨潺潺》:“帘外雨潺潺。”翎:
①[名]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。白居易《放旅雁》:“健儿饥饿射汝吃,拔汝翅~为箭羽。”②[名]昆虫的翅翼。陆龟蒙《蝉》:“一腹清何甚,双~薄更无。”③[名]箭羽。卢纶《和张仆射塞下曲》:“鹫~金仆姑,燕尾绣蝥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