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左篁揭指徵羽吼,炀帝起坐淮王愁。

“左篁揭指徵羽吼,炀帝起坐淮王愁。”诗句出处:《薛阳陶觱篥歌》;是唐朝诗人罗隐的作品。

平泉上相东征日,曾为阳陶歌觱篥。乌江太守会稽侯,
相次三篇皆俊逸。桥山殡葬衣冠后,金印苍黄南去疾。
龙楼冷落夏口寒,从此风流为废物。人间至艺难得主,
怀抱差池恨星律。邗沟仆射戎政闲,试渡瓜洲吐伊郁。
西风九月草树秋,万喧沈寂登高楼。左篁揭指徵羽吼,
炀帝起坐淮王愁。高飘咽灭出滞气,下感知己时横流。
穿空激远不可遏,仿佛似向伊水头。伊水林泉今已矣,
因取遗编认前事。武宗皇帝御宇时,四海恬然知所自。
扫除桀黠似提帚,制压群豪若穿鼻。九鼎调和各有门,
谢安空俭真儿戏。功高近代竟谁知,艺小似君犹不弃。
勿惜喑呜更一吹,与君共下难逢泪。

《薛阳陶觱篥歌》唐朝诗人罗隐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左:

①左边。《孙子兵法· 虚实》:“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。”②地理上以东为左。《晋书·温峤传》:“元帝初镇江左。”③古代尊崇右,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,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。柳宗元《送李渭赴京师序》:“过洞庭,上湘江,非有罪左迁者罕至。”(左迁:降职。)④以右指亲近;赞助;以左指不亲近;不赞助。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:“右韩而左魏。”(韩、魏:国名。)【注意】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,“虚左”表示对人的尊敬。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公子从车骑,虚左,自迎夷门侯生。”(从:指带着。虚:空出。侯生:人名。)⑤不正;邪僻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执左道以乱政。”⑥不合;违背。韩愈《答宝秀才书》:“身动而事左。”⑦证据;证人。《新唐书·刘知几传》:“举十二条左证其谬。”《汉书·张汤传》:“使吏案捕汤左田信等。”(派遣官吏追捕张汤的证人田信等。)[左右]1.在旁侍候的近侍近臣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千乘之患,左右太信。”(千乘:指小国的君主。)2.周围,附近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(chú除)牧樵采。”(亮墓所:诸葛亮墓地。刍:割草。樵:打柴。)3.表示约数,相当于“上下”。王充《论衡·气寿》:“百岁左右。”4.帮助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为亭长,常左右之。”5.支配;控制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:“凡师,能左右之曰以。”(以:指使用。)6.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,表示不敢直称对方,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。”(陈:陈述。)

篁:

①竹田;竹林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蓟丘之植,植于汶篁。”(蓟丘:地名,今北京市。汶:水名。)王维《竹里馆》: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”②泛指竹子。柳宗元《清水驿丛行》:“簷下疏篁十二茎。”③竹制管乐器的通称。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:“嗟余有两耳,未省听丝篁。”《文心雕龙· 乐府》:“志感丝篁,气变金石。”

揭:

(一)①高举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民有疑惑贰豫之心,而上不能匡,则百姓与之间,犹揭表而令之正也。”(间:隔阂。表:测日影的标竿。)又指执持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若规规然,若丧父母,揭竿而求诸海也。”(若:你。规规:失神。求诸海:指拿短小之竿去测深大的海。)②扛起。《旧唐书·酷吏传序》:“今夫国家行斧钺之诛……而犹逾垣掘冢,揭箧探囊,死者于前,盗者于后,何者?”③揭开;掀起。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武夫揭水指路。”④标志。郭璞《江赋》:“峨嵋为泉阳之揭。” (二)qì 掀起衣服。《诗经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(厉:指不脱衣服涉水。)郭象《睽(kuí)车志》卷四:“有溪限其前,水石清浅,众皆揭涉。”

指:

①手指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臣未尝闻指大于臂,臂大于股。”(股:大腿。)②脚趾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汉王伤胸,乃扪足曰: ‘虏中(zhòng)吾指。’”(扪:摸。)③用手指;指向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指其掌。”④向;意向。司马相如《喻巴蜀檄》:“移师东指,闽越相诛。”⑤直立;竖起。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。”⑥指点,告知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八:“若非吾师指迷,实不悟此。”⑦指责;斥责。《汉书·王嘉传》:“千人所指,无病而死。”⑧意旨;意图。后写作“旨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不匿厥指。”

徵:

(一)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之一。 (二)zhēng(征)。见“征2(徵)”。

羽:

①鸟类翅膀上的长羽毛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然则一羽之不举,为不用力焉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羽,毛,齿,革,则君地生焉。”②鸟类的毛。韩愈《原道》:“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。”(毛:兽毛。介:甲壳。)③鸟类及飞虫类的翅膀。曹植《斗鸡篇》:“挥羽邀清风,悍目发朱光。”又《诗经·曹风·蜉蝣》:“蜉蝣(fú yóu)之羽。”(蜉蝣:虫名。)④代指鸟类。张充《与王俭书》:“奇禽异羽。”⑤古代箭杆上的羽毛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应弦饮羽。”(饮羽:中箭。)⑥古代用羽毛做成的舞具。《尚书 · 大禹谟》:“舞干羽于两阶。”(干:盾牌。)⑦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音。

吼:

①猛兽的大声鸣叫。《晋书·王戎传》:“(戎)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,猛兽在槛中虓(xiāo)吼震地,众皆奔走,戎独立不动,神色自若。”(虓:虎怒吼。)苏轼《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》:“忽闻河东狮子吼,拄杖落手心茫然。”又泛指自然界发出的巨大响声。李白《远别离》:“雷凭凭兮欲怒吼。”②发怒时吼叫。《后汉书·邓禹传附邓训》:“至闻(邓)训卒,莫不吼号。”

炀:

①烘干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卷一八:“持就火炀之。”烤火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古者民不知衣服,夏多积薪,冬则炀之。”(薪:柴。)②焚烧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诗书炀而为烟。”

帝:

①天帝。古人或宗教徒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为帝。《尚书·吕刑》:“上帝监民。”屈原《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夕宿兮帝郊。”②君主;皇帝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秦所以急围赵者,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太祖乾德四年》:“帝每劝以读书,(赵)普遂手不释卷。”

起:

①[动]站起,起来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曩子坐,今子~。”②[动]起床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鸡鸣而~。”③[动]起身,出发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闻之,~于鲁。”④[动]兴起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一废一~,应子以贯,理贯不乱。”⑤[动]发动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~矣。”⑥[动]起用。《泰州海陵县主薄许君墓志铭》:“有拔而~之。”⑦[动]修建。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秦~长城,竟海为关。”⑧[动]开始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明法度,定律令,皆以始皇~。”⑨[动]出身。《汉书·萧何曹参传》:“萧何曹参皆~刀笔吏。”

坐:

①坐。古人席地而坐;两膝着地;臀部放在脚跟上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坐而假寐。”《吕氏春秋·离俗》:“终日坐,不自快。”②座位。后来写作“座”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郑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请以舞剑,因击沛公于坐。”又比喻容易,不费力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天之高也,星辰之远也,苟求其敌,千岁之日至,可坐而致也。”(日至:指冬至。)③据守;坚守。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人坐其北门。”④诉讼人对质;对证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庄子为坐。”(庄子:人名。)⑤犯罪;囚犯……获罪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下》:“王曰:‘何坐?’曰:‘坐盗’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数岁,坐法去官,家居长安。”也指判罪,定罪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敢有毁者,坐之!”⑥徒然;白白地。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以手抚膺坐长叹。”⑦因为;由于。古诗《陌上桑》:“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”(罗敷:美女名。)杜牧《山行》:“停车坐爱枫林晚。”⑧居住;停留。归庄《黄孝子传》:“父子坐旅中倘怳(tǎng huǎng)累月,因留过岁。”(惝怳:失意。累:数。)

淮:

水名,即淮河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由地上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。”

王:

(一)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王命众,悉至于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册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册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四夷来王。”⑤首领;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(bǐ)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统治同家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。”②成就王业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愁:

①忧愁;忧虑。李白《秋浦歌·十五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”辛弃疾《菩萨蛮》:“江晚正愁予,山深闻鹧鸪。”②形容凄凉惨淡的景象。谢惠连《雪赋》:“寒风积,愁云繁。”辛弃疾《鹧鸪天·赋牡丹》:“愁红惨绿今宵看,恰似吴宫教阵图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