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否泰交加无定主,懒学风云戢翎羽。

“否泰交加无定主,懒学风云戢翎羽。”诗句出处:《杂兴》;是唐朝诗人卢仝的作品。

意智未成百不解,见人富贵亦心爱。等闲对酒呼三达,
屠羊杀牛皆自在。放心为乐笙歌攒,壮气激作风霜寒。
厨中玉馔盈金盘,方丈厌见嫌不餐。飞鹰跃马实快性,
唇腐齿烂空巑岏。岂期福极翻成祸,祸成身诛家亦破。
昨朝惆怅不如君,今日悲君不如我。否泰交加无定主,
懒学风云戢翎羽。绿酒清琴好养生,出将入相无心取。
三五图书旧揣摩,五千道德新规矩。
《杂兴》唐朝诗人卢仝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否:

(一)副词。表示否定或不同意。①相当于“不”、“不这样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凡此饮酒,或醉或否。”②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二世曰:‘丞相可得见否?’”(丞相:指赵高。)③用于应对,独立成句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(孟子曰)‘许子必织布而后衣(yì)乎?’相曰:‘否,许子衣(yì)褐。’”(二)pǐ①闭塞;不通。《汉书·楚元王传附刘向》:“否者,闭而乱也。”②困顿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岂地势之安危,信人事之否泰。”③邪恶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”④同“鄙”。卑劣;鄙陋。《盐铁论·复古》:“穷夫否妇,不知国之虑。”⑤六十四卦之一。《周易·否》:“象曰:天地不交,否。”

泰:

①通畅;畅达;通达。白居易《采诗官》:“言者无罪闻者诫,下流上通上下泰。”《周易 ·泰》:“天地交泰。”(交:交合。)②安定;平安。张君房《云笈七籤》卷六十四:“心既泰然,不寿何待?”朱熹《近思录》卷八:“自古泰治之世,必渐至于衰替。”(衰替:衰败。)③宽裕;大方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凡虑事欲孰,而用财欲泰。”(孰:同“熟”。成熟。)④奢侈;傲慢;骄纵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拜下,礼也;今拜乎上,泰也。”龚自珍《西域置行省议》:“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,人心惯于泰侈,风俗习于游荡。”⑤过分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其道,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为泰。”(如:依照。)⑥副词。表示程度,相当于“太”、“极”、“最”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泰古二皇,得道之柄。”《汉书·贾捐之传》:“是皆廓地泰大,征伐不休之故也。”(廓地:开拓疆土。)⑦卦名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之一,卦形为乾下坤上,为天地交通之象。《周易·泰》:“《象》曰:天地交,泰。”⑧亨通;吉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岂地势之安危,信人事之否泰。”(否pǐ:《周易》卦名。主凶。)《聊斋志异·邢子仪》:“泰运已交,百金何足言?”⑨山名。泰山,为五岳之一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夏桀之居,左河济,右泰、华。”(华:华山。)

交:

①交叉;交错。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挺刃交兵。”《楚辞· 九歌·国殇》:“旌(jīng)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”(旌:旗。矢:箭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(nà),樊哙侧其盾以撞。”(内:同“纳”。)②结交;交往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”(信:诚实。)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守其交礼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”(卒:终于。)《法言·修身》:“上交不谄,下交不骄,则可以有为矣。”(有为:有作为。)③交情;友谊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,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”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交浅而言深者,愚也。”④时间或地区相连接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其九月、十月之交乎?”⑤交配。《聊斋志异·董生》:“梦与女交。”⑥副词。1.俱;同时。《左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(秦军与晋军)乃皆出战,交绥。”(绥:退军。)2. 互相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周、郑交质。王子狐为质于郑,郑公子质于周。”(质:人质。)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两国交争,其势不两立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俱据万乘之国,交有称王之名。”⑦通“蛟”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则见交龙于上。”⑧通“教”。使。岑参《叹白发》:“白发生偏速,交人不奈何。”

加:

①诬枉。《荀子·致士》:“残贼加累谮,君子不用。”又指夸大失实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②增加;超过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《吕氏春秋·长利》:“若夫欲利人之心,不可以加矣。”③把此物放彼物上。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严光》:“因共偃卧,光以足加帝腹上。”《吕氏春秋·用民》:“剑皆加于肩。”又指穿戴。刘昼《新论·慎独》:“人之须善,犹首之须冠,足之待履。首不加冠,是越类也;行不蹑履,是夷民也。”(越类:越人一类;古时越人披发文身。不蹑履:赤脚,不穿鞋。)④施加;予以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(孔子)曰:‘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! 请命有司!’有司加法焉,手足异处。”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:“大王加惠,以小易大,甚善。”⑤担任;晋升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夫子加齐之卿相,得行道焉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侍中、左右曹、诸吏、散骑、中常侍,皆加官,所加或列侯、将军、卿大夫……至郎中,亡(wú)员,多至数十人。”(亡员:没有实职。)⑥副词。更;更加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,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。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万乘之国可谓广大富厚矣,加有治辨强固之道焉。若是则恬愉无患难矣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定:

①安定;使安定。《周易·家人》:“正家而天下定矣。”曹操《置屯田令》:“夫定国之术,在于强兵足食。”又指平定。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沛公定魏地。”(沛公,指刘邦。)②平静。戴叔伦《送少微上人入蜀》:“乱猿心本定,流水性长闲。”(乱猿:性情浮躁的猿猴。)③停止。王安石《燕集》:“空堂无尘小雨定。”④决定;确定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君亟(jí)定变法之虑。”⑤使确定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奏请正定六经文字。”⑥固定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明帝纪》:“随时之宜,未有定制。”⑦副词。确实;一定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梁闻陈王定死,召诸别将会薛计事。”⑧副词。到底;究竟(后起意义)。李白《答僧中孚赠仙人掌茶》诗:“举世未见之,其名定谁传。”

主:

①君;国君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主能治近,则远者理;主能治明,则幽者化;主能当一,则百事正。”(理:治理。幽:暗处。化:感化。当:主管。)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故国治而地广,兵强而主尊。”②皇帝的女儿。《后汉书·宋弘传》:“弘被引见,帝令主坐屏风后。”③春秋战国时称大夫为主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赵孟曰:‘谁当良臣?’对曰:‘主是谓矣。’”(赵孟:晋国卿大夫。当:相当于。)④主人。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之四:“王侯第宅皆新主。”(第:贵族的大宅子。)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简傲》:“主已知子猷当往,乃洒扫施设,在听事坐相待。”(子猷:王徽之字。)⑤死者的牌位。《春秋·文公二年》:“作僖公主。”⑥根本;首要的。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文以气为主。”⑦掌管;主持。《墨子·备高临》:“十人主此车。”⑧预兆。范仲淹《奏乞宣谕大臣定河东捍御》:“河东地震数年,占书亦主城陷。”

学:

(一)①学习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不学,无以言。”②仿效。③学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。”④学问;学识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其学甚博。”⑤学说;学派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 (二)jiào 教导。后作“教”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。”

风:
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

风云:

①风力,云气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传》:“至于龙,吾不能知其乘~~而上天。”②喻指人的际遇。《后汉书·朱祐传》:“咸能感会~~,奋起智勇,称为佐命,亦各志能之士也。”③喻指高才卓识。李白《猛虎行》:“楚人每道张旭奇,心藏~~世莫知。”④喻指豪迈的才气。徐陵《与李那书》:“才壮~~,火深渊海。”⑤喻指高远的地势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径路绝,~~通。”⑥喻指高位。潘岳《杨荆州诔》:“奋跃渊途,跨腾~~。”⑦喻指险恶的局势。庾信《入彭城馆》:“年代殊氓俗,~~更盛衰。”

云:

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

戢:

①聚藏(兵器)。《诗经·周颂·时迈》:“载戢干戈。”(载:助词。)②收敛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天下既定,戢臧干戈,教以文德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鸳鸯》:“鸳鸯在梁,戢其左翼。”③止息;禁止。《陈书·虞寄传》:“愿将军少戢雷霆。”(少:稍微。)

翎:

①[名]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。白居易《放旅雁》:“健儿饥饿射汝吃,拔汝翅~为箭羽。”②[名]昆虫的翅翼。陆龟蒙《蝉》:“一腹清何甚,双~薄更无。”③[名]箭羽。卢纶《和张仆射塞下曲》:“鹫~金仆姑,燕尾绣蝥孤。”

羽:

①鸟类翅膀上的长羽毛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然则一羽之不举,为不用力焉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羽,毛,齿,革,则君地生焉。”②鸟类的毛。韩愈《原道》:“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。”(毛:兽毛。介:甲壳。)③鸟类及飞虫类的翅膀。曹植《斗鸡篇》:“挥羽邀清风,悍目发朱光。”又《诗经·曹风·蜉蝣》:“蜉蝣(fú yóu)之羽。”(蜉蝣:虫名。)④代指鸟类。张充《与王俭书》:“奇禽异羽。”⑤古代箭杆上的羽毛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应弦饮羽。”(饮羽:中箭。)⑥古代用羽毛做成的舞具。《尚书 · 大禹谟》:“舞干羽于两阶。”(干:盾牌。)⑦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音。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