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土田封后胤,冕服饰虚仪。”诗句出处:《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》;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。
|
叹息鲁先师,生逢周室卑。有心律天道,无位救陵夷。
历聘不能用,领徒空尔为。儒风正礼乐,旅象入蓍龟。
西狩非其应,中都安足施。世衰由我贱,泣下为人悲。
遗教光文德,兴王叶梦期。土田封后胤,冕服饰虚仪。
钟鼓胶庠荐,牲牢郡邑祠。闻君喟然叹,偏在上丁时。
《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》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土:
(一)①泥土;土壤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”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冀州)厥土惟白壤。”(厥:其;它的。)②土地;田地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。”(膏腴:肥沃。)③领土;国土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④地方;地区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(逝:通“誓”。去:离开。女:通“汝”,你。适:往。)⑤乡土;故乡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”⑥本地的;地方性的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犬马非其土性不畜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⑧八音之一。指埙一类的乐器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⑨土地神。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子祭天,诸侯祭土。” (二)dù ①植物的根。《诗经·豳风·鸱鸮》:“彻彼桑土。”②古代河流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”(沮:通“徂cú”,往。漆:古河名。)田:
①种植作物的土地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”②耕种田地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故秦苑囿园池,令民得田之。”③通“畋”。打猎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焚林而田,偷取多兽,后必无兽。”④春季打猎和习兵之礼。《周礼 · 春官 · 甸祝》:“甸祝掌四时之田。”⑤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员,即田峻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王命布农事,命田舍东郊。”⑥大鼓。《诗经 · 周颂·有瞽》:“应田县鼓。”(应:小鼓。)封:
①加土培育树木以为界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宿敢不封殖此树?”(宿:人名)②疆界,边境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土地之大,封内千里,人之众数以亿万。”③积土筑土为坟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封比干之墓。”④古代帝王筑坛祭天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。”(梁甫:泰山下的一座小山。)⑤封闭;封合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封府库而待将军。”⑥封合物,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、纸袋。司马光《答彭寂朝议书》:“虽市廛畎亩之民,皆得直上封言事。”⑦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或名号授予臣子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汉有天下,矫秦之枉,徇周之制,剖海内而立宗子,封功臣。”(宗子:同宗族的子弟。)⑧量词。用于封缄物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。”后:
①帝王;君主。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:“商之先后,受命不殆。”(殆:懈怠。)②诸侯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周有天下,裂土田而瓜分之,设五等,邦群后。”③天子的正妻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之妃曰后。”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赵后体轻腰弱,善行步进退。”④通“后2”。时间或位置在后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知止而后有定。”胤:
①后代。《诗经·大雅·既醉》:“君子万年,永锡祚胤。”(锡:赐给。祚:福。)②继续。《尚书·洛诰》:“予乃胤保,大相东土。”(保:指太保召公。相:视察。)③通“引”。曲调。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,向其富也。”冕:
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。《吕氏春秋·具备》:“三月婴儿,轩冕在前,弗知欲也。”冕服:
统治者的礼服。《书·太甲》:“伊尹以~~奉嗣王归于毫。”服:
①从事;承担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事,弟子服其劳。”②驾;御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马弗复乘,牛弗复服。”③服从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何为则民服?”(何为:做什么事。)《论语·季氏》:“远人不服,而不能来也。”④降服;屈从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古之伐国者,服之而已。”⑤钦佩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子云学相如为赋而不逮,故雅服焉。”(子云:扬雄字。相如:司马相如。逮:及。雅:甚。)⑥衣服。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。”⑦穿着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上(汉武帝)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(听朝:听政。)⑧佩带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服太阿之剑。”(太阿:剑名。)⑨吞服(药物)。《颜氏家训·养生篇》:“庾肩吾常服槐实。”(实:子粒。)⑩习惯;适应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”(11)服马。古代一车四马,居中的两匹称作“服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两服上襄,两骖(cān)雁行。”(上襄:马头昂举。骖: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。)(12)执持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乃令服兵擐甲。”(13)上古王畿之外,五百里为一服,即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方五千里,至于荒服。”服饰:
衣着打扮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五威将乘乾文车,驾坤六马,背负鸟之毛,~~甚伟。”饰:
(一)①刷拭;擦拭;整治。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:“凡祭祀,饰其牛牲。”②装饰;修饰;打扮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共粉饰之,如嫁女床席。”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越人饰美女八人,纳之太宰嚭(pǐ)。”③装饰品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佩缤纷其繁饰兮。”④掩饰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不敢蔽善饰非。” (二)chì 整治;严整。贾谊《过秦论下》:“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。”虚:
①大土山。《诗经·鄘风·定之方中》:“升彼虚矣,以望楚矣。”②废墟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凡十三岁,社稷为虚。”③集市。柳宗元《童区(ōu)寄传》:“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。”④空虚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。”⑤空着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梁王虚上位。”⑥虚假。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听谗人之虚辞。”⑦副词。徒然,白白地。李商隐《安定城楼》:“贾生年少虚垂涕。”(贾生:汉代贾谊。)⑧指清静无欲的内心境界。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仪:
①准则;法度。《管子·禁藏》:“法者天下之仪也,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。”②效法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仪刑文王。”(刑:取法。)③礼节;仪式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诏府中备凶仪。”(凶:指丧事。)④人的外表风度。《史记·儒林传序》:“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,仪状端正者,补博士弟子。”⑤礼物。《野叟曝言》第九十二回:“些微土仪,若不肯受,便是嫌轻了!”⑥匹配。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殊无物类之可仪比。”⑦仪器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复造候风地动仪。”⑧通“宜”。适宜;合适。《汉书·地理志第八下》:“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。”⑨通“宜”。应该。《诗经· 大雅·烝民》:“我仪图之。”(图:谋求。)⑩向;倾向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上·孝宣许皇后》:“公卿议更立皇后,皆心仪霍将军女。”[仪表]1.人的外表风度。《宋史·杨承信传》:“承信身长八尺,美仪表。”2. 表率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(儒者)以为人主,天下之仪表也。”(人主:君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