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礼闱通政本,文昌总国均。

“礼闱通政本,文昌总国均。”诗句出处:《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》;是唐朝诗人任希古的作品。

丰野光三杰,妫庭赞五臣。绨缃歌美誉,丝竹咏芳尘。
圣历开环象,昌年降甫申。高门非舍筑,华构岂垂纶。
凤邸抟霄翰,龙池跃海鳞。玉鼎升黄阁,金章谒紫宸。
礼闱通政本,文昌总国均。调风振薄俗,清教叙彝伦。
星回应缇管,日御警寅宾。叶上曾槐变,花发小堂春。
思挂五都冕,言访北山巾。赫赫容台上,千祀耀平津。

《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》唐朝诗人任希古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礼:

①祭神以祈福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于是荐三牺,效五牲,礼神祇。”②古代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。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:“进退有度,尊卑有分,谓之礼。”③礼节;礼貌。《谷梁传·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礼人而不答,则反其敬;爱人而不亲,则反其仁。”(礼人:礼貌待人。)④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。《周礼·春官·肆师》:“肆师之职,掌立国祀之礼,以佐大宗伯。”⑤礼物。《礼记·表记》:“天礼,不相见也。”⑥敬重。⑦膜拜。李白《秋浦歌》之十七:“低头礼白云。”⑧宴饮。《仪礼·觐礼》:“飨礼以归。”

闱:

①宫中小门。《周礼·地官·保氏》:“使其属守王闱。”《左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攻闱与大门,皆不胜。”②泛指门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棘闱不纳。”(棘:楚邑名。)③皇后与妃子居住的地方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后正位宫闱,同体天王。”④父母居室。黄庭坚《送蒲元礼南归》:“此行省亲闱。”⑤考场。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二:“至己亥岁张又入闱。”⑥科举考试。姚合《别胡逸》:“记得春闱同席试。”

通:

①通向;通到。陈寿《隆中对》:“西通巴蜀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”②通行;通过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”③贯通;没有阻碍的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”④顺畅;畅通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”⑤疏通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决通川防,夷去险阻。”《北史·宇文恺传》:“今录其疑难,为之通释,皆出证据,以相发明。”(发明:阐明。)⑥流通;交换。薛福成《变法》:“环大地九万里之内,罔不通使互市。”(罔:无。)⑦交往;沟通。《左传 · 桓公七年》:“卫孙桓子来盟,始通。”周密《齐东野语》卷十:“既贵,耻其家微,阴有所遗,而绝不与通。”⑧四通八达的。《晋书·列女传》:“恨不得枭(xiāo)汝首于通逵,以塞大耻。”(枭:斩首悬挂。逵:大路。)⑨知晓;通晓。《吕氏春秋·谨听》:“通乎己之不足,则不与物争矣。”嵇康《释私论》:“是故言君子,则以无措为主,以通物为美。”⑩开通;开明。《汉书·孝成赵皇后传》:“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,仁孝子爱之恩。”(11)传达;通知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竖》:“内竖掌内外之通令。”(12)全部;整个。曹植《与吴质书》:“时有所虑,至通夜不瞑。”(瞑:同“眠”。)(13)共同的;通常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天下之通义也。”司马光《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》:“臣闻量能授职者,人主之通术。”(14)(马)粪。《后汉书·戴就传》:“乃卧就覆船下,以马通熏之。”(15)量词。1. 用于文书,表示一份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无不传写,各有一通。”2. 用于击鼓。相当于“阵”、“遍”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传吏疑其伪,乃椎鼓三通。”

政:

(一)①匡正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②政治;政事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今兹入郑,民不罢(pí)劳,君无怨(dú),政有经矣。”(罢:同“疲”。:怨言。经:常法。)张居正《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》:“以故俗日以偷,政日益坏。”(偷:苟且。)③政权;权柄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禄之去公室五世矣,政逮于大夫四世矣。”④政令;法令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礼乐刑政,其极一也。”⑤国家、团体或家庭的事务。《晋书·顾荣传》:“今府大事殷,非酒客之政。”(酒客:指顾荣成天喝酒。)⑥主事的人。《管子·牧民》:“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,无私者可立以为政。⑦”通“正”。1. 正直;公正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故群臣公政而无私。”2. 止;仅。《宋书·沈庆之传》:“骑马履行园田,政一人视马而已。” (二)zhēng通“征”①赋税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宽政役,敬百姓,则国富而民安矣。”(役:劳役。)②征伐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传》:“政适伐国,莫敢不听。”

本:

①草木的根或茎干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:“百仞之松,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。”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伐木不自其本,必复生。”②基础;主体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臣闻兵以计为本,故多算胜少算。”(算:谋算。)③根源;来源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乐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。”④特指农业生产。《商君书·壹言》:“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(末:指工商业。)⑤原来的;固有的。《世说新语·识鉴》:“因与诸尚书言孙、吴用兵本意。”萧统《文选序》:“变其本而加厉。”(厉:厉害。)⑥依据;按照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“本情以正褒贬。”⑦自己或自己方面的。《列子 ·周穆王》:“燕人生于燕,长于楚,及老而还本国。”《清平山堂话本·快嘴李翠莲记》:“本宅众亲簇拥新人到了堂前,朝西站定。”⑧现今的。王安石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:“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。”⑨本钱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三:“把十五贯钱与女婿作本,开店养身。”⑩奏章。申时行《召对录》:“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、色、财、气……”(11)版本。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卷六:“所引诸经,与今本多异者,皆出先秦古书。”(12)演出的底本。(13)副词。本来;原来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。”(14)量词。用于书册、戏曲等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孤吟》:“昨日看完上本,演的何如?”

文:

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越人断发文身。”②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王充《论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。《周易·贲》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。”④礼乐典章制度。张居正《与蓟辽总督谭二华》:“如有不效,巡关御史得论劾(hé)之,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。”(劾:揭发罪状。袭:沿用。)⑤法令条文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更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书同文。”⑦文辞;文章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 情采》:“昔诗人什篇,为情而造文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军事的;与“武”相对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也。”⑨华美;有文采。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质,辞有详略。”(质:质朴。)⑩文饰;掩饰。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庸儒末学,文过饰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士龙为人,文弱可爱。”(士龙:陆云字。)(12)量词。计算铜币的单位。《宋书·徐羡之传》:“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

昌:

①美善。嵇康《太师箴》:“治乱之源,岂无昌教!”②盛壮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猗(yī)嗟昌兮,颀而长兮。”③兴盛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君谨守之,下皆平正,国乃昌。”④通“菖”。菖蒲。皮日休《郢州孟亭记》:“盖仲尼思文王,则嗜昌歜(chù)。”(歜:菖蒲根。)

总:

(一)①聚合;聚集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“无总于货宝。”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不戁不竦,百禄是总。”(戁nǎn、竦:恐惧。是:代词,复指前置宾语“百禄”。)②束发。《吕氏春秋·审应》:“今蔺、离石入秦,而王缟素布总。”(蔺lìn、离石:地名。)③系结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总余辔兮扶桑。”(扶桑:传说中日出之处。)④总括。《荀子·不苟》:“总天下之要。”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总之,楚越之地,地广人希。”⑤统领;统率。《左传·僖公七年》:“若总其罪人以临之,郑有辞焉,何惧?”《周书·武帝纪下》:“帝总戎北伐。”⑥众;多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》:“寒气总至。”⑦全;都。杜甫《江头五咏·丽春》:“处处总能移。”朱熹《春日》:“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[总角]古代儿童将发束为两结,似两角,称为“总角”。也以“总角”指少儿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(宴:安闲,快乐。晏晏:快乐的样子。) (二)zōng 量词。指丝的数量。《诗经·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缝,素丝五总。”

国:

①国家。《周礼·春官·诅祝》:“作盟诅之载辞,以叙国之信用。”(诅祝:官名。盟诅:大事为盟,小事为诅。国:指天子之国。)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四月,兵罢戏下,诸侯各就国。”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侃季年怀止足之分,不与朝权,未亡一年,欲逊位归国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逊位:辞官。)③国都;京城。《左传 · 隐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过参(sān)国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参国之一:国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区;乡土。罗邺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红蓼(liǎo)花开水国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维《相思》: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?”⑤国人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”

均:

①公平;平均。《诗经· 小雅·北山》:“大夫不均,我从事独贤?”(贤:贤才。)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韩愈《孟东野夫子》:“问天主下人,薄厚胡不均?”②全;都。《商君书·垦令》:“均出余子之使令,以世使之。”《墨子·尚同下》:“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,千里之外有贤人焉,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。”③等同;同样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令进而不进,犹令不退而退也,其罪惟均。”《论衡·奇怪》:“天人同道,好恶均心。”《鹖冠子·环流》:“酸咸甘苦之味相反,然其为善均也。”④协调;调和。《后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均其中弦,令与黄钟相得,案画以求诸律,无不如数而应者矣。”(黄钟:古十二律之一,声调最洪大响亮。)⑤同“钧”。古代制造陶器的转轮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,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。”(则:法则,根本。朝夕:测日影的表。运均:运旋着的制陶转轮;指难辨东西。)⑥衡量;比较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,曲在赵;赵予璧而秦不与赵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⑦计量单位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请法古,令官作酒,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,率开一卢以卖。”(率:一概;一律。卢:酒瓮。)⑧副词。皆;都。《齐民要术·小豆》:“豆角三青两黄,拔而倒竖笼丛之,生者均熟。”(笼丛:堆放在一起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