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长啸披烟霞,高步寻兰若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》;是唐朝诗人上官仪的作品。
奕奕九成台,窈窕绝尘埃。苍苍万年树,玲珑下冥雾。
池色摇晚空,岩花敛馀煦。清切丹禁静,浩荡文河注。
留连穷胜托,夙期暌善谑。东望安仁省,西临子云阁。
长啸披烟霞,高步寻兰若。金狄掩通门,雕鞍归骑喧。
燕姝对明月,荆艳促芳尊。别有青山路,策杖访王孙。
《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》唐朝诗人上官仪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长:
(一)①长度;两端的距离。《考工记· 车人》:“车人为车,柯长三尺。”②长度大。与“短”相对。1.指空间。古乐府(木兰诗》:“北市买长鞭。”2.指时间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矜伪不长,盖虚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(会:一定。济:渡。)④辽阔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鸟飞不到吴天长。”⑤经常。张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长向村家取黄犊。”⑥长处;专长。韩愈《画记》:“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,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。”⑦擅长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周瑜传》:“与吴越争衡,本非中国所长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龄大;辈分高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……”③首领;首长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长;成长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。”⑤抚养。《诗经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长我育我。”⑥滋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进;增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青萍结绿,长价于薛卞之门。”(青萍:剑名。结绿:玉名。)长啸:
①高声呼啸。岳飞《满江红》:“仰天~~,壮怀激烈。”②撮口发出舒长的声音。成公绥《啸赋》:“邈姱俗而遗身,乃慷慨而~~。”啸:
①撮口出声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栖逸》:“阮步兵啸,闻数百步。”②呼喊;号召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招具该备,永啸呼些。”③鸟兽鸣叫。杜甫《登高》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。”④通“叱”。大声喝叫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男子入内,不啸不指。”披:
①古代用在柩车两旁使人牵挽的帛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:“大丧,作士掌事,作六军之事执披。”(事:指丧事。六军:指从六军中派人。)②分割,劈开。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:“杀适立庶,又披其邑。”柳宗元《笼鹰词》:“云披雾裂虹蜺断,霹雳掣电捎平冈。”③打开;翻阅。苏垞《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》:“骎骎羽骑历城池,帝女楼台向晚披。”④披露;表露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。”⑤披或穿在身上。《新序·杂事五》:“披裘带索,往见孟尝君。”[披靡]本指草木倒伏,后比喻军队溃败。《明史·朱能传》:“军数万人皆披靡,蹂籍死者甚众,降三千余人。”(蹂籍:践踏。)烟:
(一)①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状物。《国语 · 鲁语上》:“既其葬也,焚,烟彻于上。”王维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》:“墟里上孤烟。”②泛指云气、雾霭等烟状之物。陈子昂《春日登金华观》:“山川乱云日,楼榭入烟霄。”杜牧《泊秦淮》:“烟笼寒水月笼沙。”③烟熏所积的灰。可制墨。简文帝《与湘东王书》:“烟墨不言,受其驱染。”晁贯之《墨经·松》:“墨取庐山松烟。”代指墨。庾肩吾《谢赉铜砚笔格启》:“烟磨青石。” (二)yīn [烟煴]1.古人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降烟煴,调元气。”2. 为阴阳二气和合的样子。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天地烟煴,百卉含葩。”3.云烟弥漫的样子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袭青气之烟煴。”烟霞:
①云气。沈约《桐柏山金庭馆碑》:“吐吸~~,变炼丹液。”②指山水胜景。《北史·徐则传》:“餐松饵术,栖息~~。”霞:
①彩霞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。”②色彩艳丽。孟郊《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》:“霞衣相飘飘。”③通“遐”。遥远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“载营魄而登霞兮,掩浮云而上征。”(营魄:魂魄。)高:
①高。与“低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鹤《春宫怨》:“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叠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。”③高级;上等;优良。《对楚王问》:“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④岁数大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孙伯黶,司晋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对策者百余人,唯错为高第。”(对策: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。)⑥尊崇。《庄子· 盗跖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轻辞天子,非高也,势薄也。”步:
①行走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。”②踩;踏。陆游《道室杂咏》之一:“岂但烟霄随步武,故应冰雪换形容。”(武:足迹。)③步子;步伐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驾不乱步。”④举足二次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不积跬(kuǐ)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(跬步:半步,即跨出一脚。)⑤阶段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一回:“可激励士卒,拔寨前进,步步为营。”⑥步兵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,张言方率数十万众,水步俱下。”⑦长度单位。历代定制不一,周代以八尺为步,秦代以六尺为步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记·小石潭记》: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。”⑧同“埠”。水滨泊船处。韩愈《柳州罗池庙碑》:“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。”寻:
①[量]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为一寻。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:“千~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”②[动]寻找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~向所志。”③[动]重温。《公羊传·成公三年》:“聘而言盟者,~旧盟也。”④[动]用,使用。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:“青青不伐,将~斧柯。”⑤[副]不久。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诏书特下,拜臣郎中;~蒙国恩,除臣洗马。”⑥[寻常] 1.[量]长度单位。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“寻常”指不长,或不宽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布帛~~,庸人不释。”2. [形]普通,一般。刘禹锡《乌衣巷》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~~百姓家。”兰:
①兰草,泽兰。菊科。多年生草本。有香气,秋末开花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②兰花。兰科,多年生常绿草本。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。”③木兰。一种香木。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桂栋兮兰橑,辛夷楣兮药房。”④通“欄(栏)”。栅栏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又置奴婢之市,与牛马同兰。”⑤通“拦”。阻隔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三》:“晋国之去梁也,千里有余,有河山以兰之。”⑥通“阑”。指放兵器的架子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轻罪入兰、盾、鞈革。”(入:交纳。鞈革:护胸的双层革甲。)若:
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