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风谣传吏体,云物助兵威。”诗句出处:《罢摄官后将还旧居,留辞李侍御》;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作品。
|
江海今为客,风波失所依。白云心已负,黄绶计仍非。
累辱群公荐,频沾一尉微。去缘焚玉石,来为采葑菲。
州县名何在,渔樵事亦违。故山桃李月,初服薜萝衣。
熊轼分朝寄,龙韬解贼围。风谣传吏体,云物助兵威。
白雪飘辞律,青春发礼闱。引军横吹动,援翰捷书挥。
草映翻营绿,花临檄羽飞。全吴争转战,狂虏怯知机。
忆昨趋金节,临时废玉徽。俗流应不厌,静者或相讥。
世难慵干谒,时闲喜放归。潘郎悲白发,谢客爱清辉。
樗散材因弃,交亲迹已稀。独愁看五柳,无事掩双扉。
世累多行路,生涯向钓矶。榜连溪水碧,家羡渚田肥。
旅食伤飘梗,岩栖忆采薇。悠然独归去,回首望旌旗。
《罢摄官后将还旧居,留辞李侍御》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风谣:
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。苏轼《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》:“我来观政问~~,皆云吠犬足生氂。”谣:
①古代唱歌不用乐器伴奏叫谣。《诗经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②民间流行的歌谣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诗:“好为庐山谣。”③凭空捏造的话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谣诼谓余以善淫。”传:
(一)①传递。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。”②传授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③流传;传播。桓宽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功如丘山,名传后世。”张籍《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》之十:“新诗才上卷,已得满城传。”(卷:指书写用的纸、帛。)④表达。江总《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》:“丝传园客意,曲奏楚妃情。”(丝:指琴。)⑤临摹。杜荀鹤《八骏图》:“丹雘(huò)传真未得真,那知筋骨与精神。”(丹雘:红色颜料。真:原貌。)[传道]1.转述;传说。杜甫《秦州杂诗》之十三:“传道东柯谷,深藏数十家。”2.传授儒家圣贤之道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后也指宗教宣传教义。[传灯]1.佛家指宣传佛法。佛法犹如明灯,可以消除迷惑,故称。崔颢《赠怀一上人》:“传灯遍都邑,杖锡游王公。”2.指佛像前或人将死时置于脚后的长明灯。杜甫《望牛头寺》:“传灯无白日,布地有黄金。”[传衣]传授师法;继承师业。李商隐《谢书》:“自蒙半夜传衣后,不羡王祥得佩刀。”(二)zhuàn ①驿站的房舍,供过往旅客及车马中途休息的地方。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:“发人修道,缮理亭传。”又泛指客舍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(秦王)舍相如广成传。”(舍:使居住。广成:传舍名。)②驿站所备的车马。《左传·成公五年》:“晋侯以传召伯宗。”③出入关卡的凭证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,得毋用传。”(毋:勿。)又泛指官府的凭证。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以谏争不合,投传而去。”(投:弃掷。)④解说经义的文字。⑤传记。如《二十五史》均有人物列传。刘知几《史通·列传》:“传之为体,大抵相同,而述者多方,有时而异。”吏:
①古代官员的通称。《尚书·胤征》:“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。”(君王的官吏丧失德行,对于百姓比烈火还厉害。)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:“君能为善,则吏必能为善矣;吏能为善,则民必能为善矣。”②低级官吏或官府的差役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为郡小吏。”体:
①身体的总称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(xì)也。”(郄:同“卻”。指生病。)②身体的一部分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”③分解(肢体)。《孔子家语·问礼》:“体其犬豕牛羊。”④体统;体制。《公羊传·文公九年》:“继文王之体,守文王之法度。”⑤体裁;书写形式。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扬雄风味,亦言体同《诗》《雅》。”⑥本体;实体。《后汉书·独行传序》:“以其名体虽殊,而操行俱绝。”(名:名分。操:操守。绝:高超。)⑦依照;效法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帝者体太一。”⑧亲身观察体验。《宋史·张俊传》:“帝曰:‘群臣谓朕待卿独厚,其仰体眷怀,益思勉励。’”(眷怀:眷顾之情。)⑨体谅;设身处地为人着想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敬大臣也,体群臣也。”⑩领悟;体现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能体纯素,谓之真人。”(11)亲近;连接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就贤体近,足以动众,未足以化民。”云:
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云物:
①风景,景物。刘长卿《送崔处士适越》:“山阴~~,此去又春风。”②日旁云气的颜色,古人凭以观测吉凶水旱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、至、启、闭,必书~~,为备故也。”物:
①杂毛牛。《诗经·小雅·无羊》:“三十维物,尔牲则具。”②客观存在的物体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;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。”③特指物产。《晋书·顾荣传》:“故国安物阜,以义成俗。”(阜:丰富。)④与“我”相对的物和人;众人。《水经注·洛水》:“既神游自得,不与物之”。江淹《杂体诗·杂述》:“物我俱忘怀。”⑤指外界环境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⑥辨识,察看。《周礼·地官·艸人》:“则物其地,图而授之。”[物议]众人的议论,多指非议。《南史·谢灵运传附谢几卿》:“二人意相得……不屑物议。”助:
(一)①辅助;帮助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②殷代的一种租赋制度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后氏五十而贡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亩而彻。”③增加;增添。徐渭《赠严宗源序》:“无一琴以娱,而有诸苦以助窘。” (二)chú 通“锄”。除去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(吴)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:‘……嗟呼! 无以汝色骄人哉!’颜不疑退而师董梧,以助其色。”(色:意态。)兵:
①兵器;武器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(揭:举。)②士卒;军队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今臣将兵三十余万。”③用兵器杀(人)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左右欲兵之。”④战争;军事。《孙子兵法·计篇》:“兵者,国之大事。”威:
①威严;有威仪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②威势;威力。《诗经·周颂·我将》:“畏天之威。”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叛而不讨,何以示威?”(讨:征伐。)③使……害怕;威慑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”《墨子· 七患》:“赏赐不能喜,诛罚不能威。”④害怕;畏惧。《诗经 · 小雅 ·常棣》:“死丧之威。”(丧:亡。)《庄子·渔父》:“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