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乞骸归故山,累疏明深衷。”诗句出处:《送崔谕德致政东归》;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。
天子坐法宫,诏书下江东。懿此嘉遁士,蒲车赴丘中。
褐衣入承明,朴略多古风。直道侍太子,昌言沃宸聪。
岩居四十年,心与鸥鸟同。一朝受恩泽,自说如池龙。
乞骸归故山,累疏明深衷。大君不夺志,命锡忽以崇。
旭旦出国门,轻装若秋蓬。家依白云峤,手植丹桂丛。
竹斋引寒泉,霞月相玲珑。旷然解赤绶,去逐冥冥鸿。
《送崔谕德致政东归》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乞:
(一)①求;讨;请求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申包胥如秦乞师。”②乞讨;讨饭。《史记·豫让列传》:“行乞于市。”③乞丐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自此之后,范氏门徒路上遇乞儿马医,弗敢辱也。”袁宏道《山居小语》:“乞微笑。”④贫穷。《宋书 ·后妃传》:“外舍家寒乞。” (二)qì 给予。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:“妻自经死,买臣乞其夫钱,令葬。”骸:
①胫骨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骸下为辅,辅上为腘。”(辅:小腿外侧的长形骨。腘:膝盖后面的脚弯。)②骨;(人的)骨头。《新唐书· 太宗纪》:“(贞观二年)四月己卯,瘗(yì)隋人暴骸。”(瘗:掩埋。)③人的形体;身体。陆游《感兴》之一:“我发日益白,病骸宁久存?”(宁:难道。)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是生者之形骸,变为死者之骨骼也。”归:
(一)①出嫁;嫁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②返回。陶潜《归园田居》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(兴:起来。)③送回;交还。《孟子· 尽心上》:“久假而不归。”(假:借)④归依;归附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(微:如果没有。)⑤结局;归宿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途。”(殊:不同。途:路。)⑥死。《尔雅·释训》:“鬼之为言归也。” (二)kuì ①通“馈”。赠送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(阳货)归孔子豚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晋唐叔得嘉谷,献之成王,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。”②通“愧”。惭愧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状有归色。”故:
①缘故;原因。王安石《读孟尝君传》:“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,士以故归之。”高叔嗣《简袁永之狱中》:“罪至欲何言,直以愚慵故。”②事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不道仁义者故,不听学者之言。”(者:之。)特指祭祀、期会等大事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君无故不杀牛,大夫无故不杀羊,士无故不杀犬豕。”③事故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”④原来的;旧有的。袁凯《客中夜坐》:“落叶萧萧江水长,故园归路更茫茫。”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从六国破亡之故事。”⑤老朋友;旧交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“昔年疾疫,寻故乡离其灾。”⑥去世。张居正《答总督王鉴川计处黄酋》:“近报吉能亦于三月三日病故。”(吉能:人名。)⑦副词。1.本来。李白《白头吟》:“兔丝故无情,随风任倾倒。”2.仍然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三日断五匹,大人故嫌迟。”(大人:对长辈的敬称。)3. 故意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将尉醉,广故数言欲之,忿恚尉。”⑧连词。表示因果;“所以”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故曰弊在赂秦也。”2. 犹则,便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天地以顺动,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(tè);圣人以顺动,则刑罚清而民服。”(忒:差错。)累:
(一)①牵连;连累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。”②忧患;灾祸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物物而不物于物,则胡可得而累邪!”(主宰事物而不被事物所役使支配,这样还有什么忧患呢!)《吕氏春秋·必己》:“材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,故未免乎累。”③缺点;毛病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无万石之慎,而有好尽之累。” (二)léi ①同“缧”。绳索。《汉书·李广传》“以剑斫绝累。”②用绳索捆绑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若杀其父兄,累其子弟……如之何其可也。”③缠绕。《诗经·周南·樛木》:“南有樛木,葛藟累之。”(三)lěi ①堆集;累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”②重叠;重复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,事力劳而供养薄,故民争。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。”③接连;连续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累召不应。”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数州之犬,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。”④累计;合计。《墨子·辞过》:“当今之君,其蓄私也,大国拘女累千,小国累百。”(拘女:指女子被拘禁在宫中。)⑤拖累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愿将本所从三十馀人足矣,如有不虞,多益为累。”疏:
①疏通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禹疏九河。”②清除。仲长统《昌言》:“疏濯胸臆,澡雪腹心。”③分给;分散。《淮南子·道应》:“襄子疏队而击之。”④分赐;给予。《盐铁论·毁学》:“疏爵分禄以褒贤。”⑤稀,与“密”相对。《老子》第七十三章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⑥疏远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。”⑦远亲。亦泛指关系疏远的人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子妇不失其常,则长幼理而亲疏和。”⑧粗略;疏忽;不周密;不细密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天下初定,制度疏阔。”⑨粗糙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三年之丧,齐(zī)疏之服。”(齐:缝边。)⑩指粗食。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彼疏,斯粺。”(11)分条陈述。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数疏光过失予燕王。”(光:人名。)(12)臣下给皇帝的奏章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数上疏谏争。”(13)注释的一种,对古书的前人注释加以引申和说明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《庄子义疏》八卷。”疏明:
洞彻,清楚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物彻~~,学道不勌。”明:
①明亮;光明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子兴视夜,明星有烂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显;明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则秦不能害齐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开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明谓左右。”又显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明灭可见。”⑤说明;表明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贤明;英明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⑦聪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(遗:放弃。)⑧视力;眼力。又视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张煌言《拟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毂:车轮的中心。)⑩旧指阳世间。颜延之《和谢监灵运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绝。”(幽:指阴间。绝:指时乱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,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举行朝会、祭祀、庆赏等大典的地方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,摆设明器,好生齐整。”(大人家:大户人家。)深:
①水深。与“浅”相对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(mín)》: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②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远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深山大泽,实生龙蛇。”③深厚;密切。杜甫《羌村三首》之三:“请为父老歌,艰难愧深情。”④深入;深刻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又精到。⑤精深;深奥。《论衡· 自纪》:“何以为辩? 喻深以浅。”⑥厉害;深重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君之病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”⑦刻毒;残酷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秦之遇将军,可谓深矣:父母宗族皆为戮没。”(将军:指樊於[wū]期。遇:对待。)⑧色彩浓重。白居易《买花》:“一丛深色花,十户中人赋。”⑨时间久。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是日风静,舟行颇迟,又深秋潦(lǎo)缩。”(潦缩:积水下降。)⑩副词。表示程度较高,相当于“很”、“非常”。《史记·汲黯郑当时列传》:“然至其辅少主,守城深坚,招之不来。”深衷:
深厚的心意。颜延之《五君咏》:“颂酒虽短章,~~自此见。”衷:
(一)①穿在里面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肃以戟刺之,卓衷甲不入。”(肃、卓:人名。不入:指刺不进去。)②中间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曰:‘楚辟(pì)我衷,若何效辟?’”(辟:邪。)③内心。颜延之《五君咏》:“深衷自此见。”④善;福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以君之灵,鬼神降衷。” (二)zhòng 适合;恰当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服之不衷,身之灾也。”(服:衣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