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请歌直请卿相歌,奉礼官卑复何益。”诗句出处:《听颖师琴歌》;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。
|
别浦云归桂花渚,蜀国弦中双凤语。
芙蓉叶落秋鸾离,越王夜起游天姥。
暗佩清臣敲水玉,渡海蛾眉牵白鹿。
谁看挟剑赴长桥,谁看浸发题春竹。
竺僧前立当吾门,梵宫真相眉棱尊。
古琴大轸长八尺,峄阳老树非桐孙。
凉馆闻弦惊病客,药囊暂别龙须席。
请歌直请卿相歌,奉礼官卑复何益。
《听颖师琴歌》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。
牵白鹿:一作乘白鹿。直请:一作当请。
【注释】:
请:
①谒见;拜见。《汉书·张汤传》:“其造请诸公,不避寒暑。”②特指汉代诸侯朝见天子,春天叫朝,秋天叫请。这个意义旧读qìng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太后除窦婴门籍,不得入朝请。”(门籍:出入宫门的名籍。)《汉书·吴王刘濞传》:“及后使人为秋请,上复责问吴使者。”③问;请示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。”④告诉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答,再拜,乃请。”⑤请求。1. 请人做某事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亟请于武公。”2.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⑥邀请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于是公子请朱亥。”⑦副词。表敬意,无实义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请完璧归赵。”⑧通“情”。1.实情。《墨子·非命下》:“察众之耳目之请。”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听之经,明其请。”(听:指听狱。)2. 确实;的确。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若使鬼神请亡,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。”(亡:无。粢盛:祭品。)歌:
①唱歌;歌唱。《诗经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②歌曲;歌谣以及能唱的诗。许浑《夜泊永乐有怀》:“吴娃齐唱采莲歌。”③赞颂;歌咏。班固《两都赋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颂鲁。”直:
①直,与“曲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受绳则直。”②跟地面垂直的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云霄。”(干:冲犯。)③竖,与横相对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:“(章尾山)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。”郭璞注:“直目,从(zòng)目也。”(从:同“纵”。)④伸;挺直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且夫枉尺直寻者,以利言也。”(枉:屈。寻:八尺为寻。)⑤行为正直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“君好法,则端直之士在前。”⑥坦率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吾直性狭中,多所不堪。”(狭中:心胸狭隘。)⑦面对;遇到。《汉书·甯成传》:“宁见乳虎,无直甯成之怒。”(乳虎:幼虎。)《汉书·义纵传》:“无直宁成之怒。”(宁成:人名。)⑧值班;侍卫。特指在殿堂中值班,侍奉君主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悉统宿卫入直殿中。”⑨价值。《史记·张汤传》:“汤死,家产直不过五百金。”⑩工钱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为官写书受直,以养老母。”(11)副词。1. 径直;一直。《汉书·陆贾传》:“(陈)平尝燕居深念,贾往,不请,直入坐。”(燕居:闲居。念:思。请:请见。)2.仅;只是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侯生摄敝衣冠,直上载公子上坐。”请:
①谒见;拜见。《汉书·张汤传》:“其造请诸公,不避寒暑。”②特指汉代诸侯朝见天子,春天叫朝,秋天叫请。这个意义旧读qìng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太后除窦婴门籍,不得入朝请。”(门籍:出入宫门的名籍。)《汉书·吴王刘濞传》:“及后使人为秋请,上复责问吴使者。”③问;请示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。”④告诉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答,再拜,乃请。”⑤请求。1. 请人做某事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亟请于武公。”2.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⑥邀请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于是公子请朱亥。”⑦副词。表敬意,无实义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请完璧归赵。”⑧通“情”。1.实情。《墨子·非命下》:“察众之耳目之请。”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听之经,明其请。”(听:指听狱。)2. 确实;的确。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若使鬼神请亡,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。”(亡:无。粢盛:祭品。)卿:
①古代一种高级官阶、爵位或官名。在公之下,大夫之上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郑武公、庄公为平王卿士。”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、诸侯、大夫九推。”②古代对人的尊称和敬称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诸别将皆属宋义,号为卿子冠军。”③古代君对臣下的爱称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鲁肃传》:“今卿廓开大计,正与孤同,此天以卿赐我也。”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间的爱称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誓不相隔卿,且暂还家去。”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歌:
①唱歌;歌唱。《诗经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②歌曲;歌谣以及能唱的诗。许浑《夜泊永乐有怀》:“吴娃齐唱采莲歌。”③赞颂;歌咏。班固《两都赋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颂鲁。”奉:
①承受;接受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②双手恭敬地捧着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奉卮(zhī)酒为寿。”(卮:酒器。)③进献;送。《周礼·地官 · 大司徒》:“祀五帝,奉牛牲。”④遵循;崇信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奉法者强则国强。”⑤侍候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。”⑥同“俸”。薪俸;俸禄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。”⑦祭祀;供奉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多以岁时奉祠。”⑧帮助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臣愿尽精厉气,奉佐明使。”礼:
①祭神以祈福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于是荐三牺,效五牲,礼神祇。”②古代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。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:“进退有度,尊卑有分,谓之礼。”③礼节;礼貌。《谷梁传·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礼人而不答,则反其敬;爱人而不亲,则反其仁。”(礼人:礼貌待人。)④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。《周礼·春官·肆师》:“肆师之职,掌立国祀之礼,以佐大宗伯。”⑤礼物。《礼记·表记》:“天礼,不相见也。”⑥敬重。⑦膜拜。李白《秋浦歌》之十七:“低头礼白云。”⑧宴饮。《仪礼·觐礼》:“飨礼以归。”官:
①官府;官署;办公的地方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在官不俟(sì)屦(jù),在外不俟车。”(俟:等候。屦:以麻葛制成的鞋。)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贼二人得我,我幸皆杀之矣。愿以闻于官。”②政府的;公有的。《汉书·盖宽饶传》:“五帝官天下,三王家天下。”③官职;官位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君之所审者三:一曰德不当其位,二曰功不当其禄,三曰能不当其官。”④官吏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。”《论语·宪问》:“百官总己,以听于冢宰。”⑤为官;做官。《晋书 · 王允之传》:“臣子尚少,不乐早官。”又使当官。曹操《论吏士行能令》:“君不官无功之臣,不赏不战之士。”⑥感觉器官,指耳目口鼻心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”卑:
①卑贱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(先帝:指刘备。鄙:见识短浅。)②地势低。《史记·贾谊传》:“贾生既辞往行,闻长沙卑湿。”③卑鄙。《史记·五宗世家》:“(赵王)彭祖为人巧佞卑谄。”④谦卑。《论衡·语增》:“时或待士卑恭,不骄白屋人。”(白屋:贫士所居。)⑤轻视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吏之所卑,法之所尊。”⑥衰微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王室其将卑乎。”复:
①返回;回归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宣子未出山而复。”崔颢《黄鹤楼》:“黄鹤一去不复返。”②恢复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。”③报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为匹夫匹妇复仇也。”④回报;回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有复于王者曰。”⑤副词。再;又。曹植《送应氏》:“侧足无行径,荒畴不复田。”⑥免除赋税徭役。《汉书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裁什一之税,复三日之役。”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益:
①水漫出器。引申为水涨。后作“溢”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荆人欲袭宋,使人先表澭(yōng)水。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余人。”(表:标志;作记号。澭水:古水名,在今山东濮县境。暴:突然。循:顺着。涉:徒步过河。溺:淹。)②增多;增加。与“损”相对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。”③富足;富裕。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:“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,如此者,其家必日益,身必日荣矣。”④利益;好处。《论语 · 卫灵公》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⑤资助;补助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甘茂攻宜阳……三鼓之而卒不上,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。”⑥副词。表示程度加深并发展。1. 表示前后比较。相当于“更”、“更加”。《文子·上礼》:“故扬汤止沸,沸乃益甚。”2.表示渐进。相当于“渐”、“逐渐”。《汉书·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武益愈,单于使使晓武。”(愈:痊愈。)⑦古州名。汉置。在今四川省境内。⑧通“嗌”。噎住。《吕氏春秋·审时》:“得时之稻……舂之易而食之香。如此者不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