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虽登洛阳殿,不屈巢由身。”诗句出处:《送岑徵君归鸣皋山》;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|
岑公相门子,雅望归安石。奕世皆夔龙,中台竟三拆。
至人达机兆,高揖九州伯。奈何天地间,而作隐沦客。
贵道能全真,潜辉卧幽邻。探元入窅默,观化游无垠。
光武有天下,严陵为故人。虽登洛阳殿,不屈巢由身。
余亦谢明主,今称偃蹇臣。登高览万古,思与广成邻。
蹈海宁受赏,还山非问津。西来一摇扇,共拂元规尘。
《送岑徵君归鸣皋山》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虽:
①连词。1.表示转折。相当于“虽然”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”(若:如。)2.表示让步。相当于“即使”、“纵然”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”②通“惟(wéi)”。副词。相当于“仅”、“只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“决之则行,塞之则止,虽有明君能决之,能塞之。”③虫名,形似蜥蜴。《说文》:“虽,似蜥蝎而大。”登:
①升;由低处到高处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游嵩山日记》:“凡登山以晴朗为佳。”②升任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子文无欲卿相,而三登令尹。”(令尹:春秋时楚国最高官职。)③记载;刊登。《周礼·秋官· 司民》:“掌登万民之数,自生齿以上,皆书于版。”(生齿:指婴儿。)④庄稼成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五谷不登。”⑤踏上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”⑥副词。立即;立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登即相许和,便可作婚姻。”(许和:答应。)洛:
①水名。1. 洛河。在今陕西省。2. 古雒水。发源于今陕西省洛南县华山东麓,东流今河南省入黄河。②洛阳的简称。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至太康末,与弟云俱入洛。”阳:
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岷山之阳,至于衡山。”《诗经·秦风·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(曰:句首助词。无义。)地名第二个字为“阳”的,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。②太阳;阳光。《诗经·小雅 ·湛露》:“匪阳不晞。”(匪:非。晞:晒干。)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秋阳以暴(pù)之。”(暴:晒。)③温暖。《管子 ·地数》:“阳春农事方作。”④鲜明;明亮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我朱孔阳。”(朱:红色。孔:甚。)⑤表面上;假装。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则阳收其身,而实疏之。”⑥古代哲学概念。与“阴”相对。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阴阳易位,时不当兮。”(时不当:生不逢时。)⑦通“佯”。假装。《汉书·田儋传》:“儋阳为缚其奴。”⑧古邑名。春秋燕地。在今河北省唐县东。殿:
①高大的房屋。《后汉书·蔡茂传》:“梦坐大殿。”②特指帝王居住及听政的处所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”③指寺庙供奉神佛的殿堂。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一:“浮图北有佛殿一所。”④行军、作战时走在最后压阵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晋人置诸戎车之殿,以为谋主。”⑤指落在最后。《南齐书·丘巨源传》:“既能陵敌不殿,争先无负。”(陵:压倒。负:失败。)[殿下]1. 殿阶之下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使奉剑于殿下。”2.古代臣下对皇太子、皇后及诸王的尊称。今为对君主国王储、亲王、皇太后、皇后、公主等的尊称。《新唐书·隐太子建成传》:“殿下特以嫡长居东宫,非有功德为人所称道。”[殿军]行军、作战时排在最后的军队。《晋书·王坦之传》:“殿军后入。”[殿最]等第的高低上下。最指上等或头名,殿指下等或末名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屈:
(一)①弯曲,与“伸”相对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尺蠖(huò)之屈,以求信也。”(尺蠖:虫名。信:通“伸”。)②屈服;屈从;折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威武不能屈。”③委屈;冤屈。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:“于是屈身下士,先礼郭隗以招贤者。”④压抑;屈抑。《论衡· 自纪》:“才高见屈,遭时而然。”(见:被。)⑤治理;征服。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:“顺彼长道,屈此群丑。”(长道:大道。丑:指敌人。)⑥古邑名。春秋时晋地。在今山西省吉县北。 (二)jué ①竭;尽。《孙子·作战》:“攻城则力屈。”②同“倔”。倔强;不顺从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杨信为人刚直屈强。”③短小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飞不以尾,屈尾飞不能远。”巢:
①鸟窝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南方有鸟焉,名曰蒙鸠,以羽为巢。”②指其他动物的窝。白居易《郡中春宴因赠诸客》:“蜂巢与蚁穴。”③鸟或其他动物做窝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七:“思为双飞燕,衔泥巢君屋。”④借指敌人或盗贼藏身的地方。《新唐书·杜牧传》:“不数月必覆贼巢。”⑤周代诸侯国名。春秋时为吴国所灭。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北。由:
①经过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行不由径。”(径:小路。)②顺随;依顺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③原由;原因。雍陶《非酒》:“人人慢说酒消忧,我道翻为引恨由。”④介词。1. 自;从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由陈涉始。”2. 由于;因为。王充《论衡·实知》:“知物由学,学乃知之,不问不识。”3. 凭借;依据。《论语 · 颜渊》:“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(而由人乎哉:难道凭借他人吗?)⑤通“犹”。1. 如同;好像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由弓人而耻为弓。”2. 还;仍然。罗隐《夏州胡常侍》:“仍闻陇蜀由多事,深喜将军未白头。”(事:事故。)3. 尚且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由将不足以免也。”身:
①人或动物的躯干。屈原《九歌· 国殇》:“首身离兮心不惩。”(不惩:不戒悔。)②身体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,身长七尺。”③树的主干。《尔雅·释木》:“枞,松叶柏身。”④自身;自己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”⑤自己的品德、才力、行为等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⑥亲自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禹之王天下也,身执耒臿以为民先。”⑦我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飞传》:“身是张翼德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