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旷哉至人心,万古可为则。”诗句出处:《纪南陵题五松山》;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|
圣达有去就,潜光愚其德。鱼与龙同池,龙去鱼不测。
当时版筑辈,岂知傅说情。一朝和殷羹,光气为列星。
伊尹生空桑,捐庖佐皇极。桐宫放太甲,摄政无愧色。
三年帝道明,委质终辅翼。旷哉至人心,万古可为则。
时命或大缪,仲尼将奈何。鸾凤忽覆巢,麒麟不来过。
龟山蔽鲁国,有斧且无柯。归来归去来,宵济越洪波。
《纪南陵题五松山》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旷:
①明朗;光明。《易林·明夷之恒》:“旷然大通,复更生活。”②空阔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其下平旷,有泉侧出。”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羊山旷渺,南望原隰,西望栖霞,风雨晨昏,羁魂有伴,当不孤寂。”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”(俨然:整齐。)特指宽阔之处。张说《岳州山城》:“东旷迎朝邑,西楼引夕阴。”③开朗;旷达。《后汉书· 窦融传》:“旷若发矇。”(发矇:使瞎子睁开眼。)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。”(偕:一并。)④间隔。孟浩然《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》:“伏枕旧游旷,笙簧劳梦思。”⑤荒废。《吕氏春秋·无义》:“以义动,则无圹事矣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》:“川陕长吏、监押、巡检有旷弛者代之。”(长吏:县吏中的位尊者。)又耽搁。昭梿《啸亭杂录·佟襄毅伯》:“自公故后,日渐废弛,至有侍卫旷班,累日不至。”⑥空缺。黄宗羲《原君》:“许由、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。”⑦无配偶的成年男女。《三国志· 魏书·杜畿传附杜恕》:“今者,外有伺隙之寇,内有贫旷之民。”⑧久远;遥远。《后汉书·朱雋传》:“皆旷年历载,乃能克敌。”薛福成《合肥苏氏族谱·序》:“攀追先民于旷远之世,于实无征,于义无取。”哉:
①语气词。1. 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呀”。《史记· 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太息曰:‘嗟乎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’”2. 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呢”、“吗”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”(顾:反而。鄙:边地。)3.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吗”、“呢”。《庄子· 山木》:“此何鸟哉?”②通“才(cái)”。副词。方才;刚刚。《尚书·武成》:“厥四月,哉生明。王来自商,至于丰。”(王:指周武王。丰:周旧都。)至:
①到;到达。《诗经·秦风·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日至渭阳。”(舅氏:舅父,母亲的兄弟。)《左传·文公二年》:“秦师又至。”(师:军队。)②及;达到。李白《望天门山》:“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”③达到极点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此亦飞之至也。”④周备;周到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。”(叱咄:呼喝;大声斥责。)⑤节气名。夏至、冬至的统称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分、至、启、闭,必书云物。”⑥副词。最;极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罪至重而刑至轻,庸人不知恶矣。”⑦连词。表示提出另一话题。相当于“至于”。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至攘人犬豕鸡豚者,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。”⑧通“志”。意志;志向。邹阳《上书吴王》:“故愿大王无忽,察听其至。”《汉书·邹阳传》“至”作“志”。至人:
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故明于天人之分,则可谓~~矣。”人心:
①人们的心愿。《易·咸》:“圣人感~~,而天下和平。”②人的心地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“我亦欲正~~、息邪说距波行、放淫辞,以承三圣者。”心:
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万:
[万俟(qí)]复姓。古:
①往昔;历时久远。与“今”相对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上古穴居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。”(易:换。宫室:房舍。)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②指古代的事物;旧;原来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六:“良人惟古欢,枉驾惠前绥。”③久远;古老。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三:“客土二字,其来甚古。”④古体诗的简称。或称古风、古诗。与近体诗相对,不受平仄、对仗等格律的限制,形式比较自由。《诗薮·古体上》:“歌至五、七言古,全不入乐矣。”可:
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为:
(一)①做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进献。畀:给予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②制作;创作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树。)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。”(迟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。”(偷:怠惰;忽视。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。”④行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”(尝:曾经。)⑤充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)⑥当作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霓为衣兮风为马。”⑦变为;成为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(兰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认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而子为我愿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余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⑩介词。1. 表被动。被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· 吕蒙传》:“为张辽等所袭。”2.表对象。对;向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(严仲子)因为聂政语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连词。如果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语气词。1. 与“何”相配,表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何以伐为?”(伐:进攻。)2. 多用于句未,表示反问语气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赵皇后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帮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②介词。1. 表对象。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为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慎勿为妇死。”③通“伪”。假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”则:
①法则;准则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毁则为贼。”②榜样;模范。《诗经·豳风·伐柯》:“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”(伐:砍。柯:斧柄。)③效法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巍巍乎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”④乃;就是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⑤划分等级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咸则三壤,成赋中邦。”⑥连词。1. 表承接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罔wǎng:迷惘。)2.表转折。相当于“却”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3. 表假设。相当于“若”、“如果”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大寇则至,使之持危城,则必畔。”(畔:通“叛”。背叛)。4. 表因果。相当于“就”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赵亡则胜为虏,何为不忧乎。”(胜:平原君名赵胜。)⑦助词。用于句中。《诗经·齐风·鸡鸣》:“匪鸡则鸣,苍蝇之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