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好逑蕴明识,内顾多惭色。

“好逑蕴明识,内顾多惭色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南园新亭宴会璩新第慰庆之作,时》;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。

南宫烟景浓,平视中南峰。官闲似休沐,尽室来相从。
日抱汉阴瓮,或成蝴蝶梦。树老欲连云,竹深疑入洞。
欢言交羽觞,列坐俨成行。歌吟不能去,待此明月光。
好逑蕴明识,内顾多惭色。不厌梁鸿贫,常讥伯宗直。
予婿信时英,谏垣金玉声。男儿才弱冠,射策幸成名。
偃放斯自足,翛然去营欲。散木固无堪,虚舟常任触。
大隐本吾心,喜君流好音。相期悬车岁,此地即中林。

《酬南园新亭宴会璩新第慰庆之作,时》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好:

(一)①女子貌美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,皆衣文衣而舞康乐。”(文:文采。康乐:舞曲名。)古诗《陇西行》:“好妇出迎客,颜色正敷愉。”②泛指美;善。《诗经·郑风·叔于田》:“不如叔也,洵美且好。”(叔:代称男子。洵:确实。)韦庄《菩萨蛮》:“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”③友好;友爱。高适《赠别晋三处士》:“知己从来不易知,慕君为人与君好。”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。”④完毕;完成。韩偓《无题》:“妆好方长叹,欢余却浅颦。”⑤可以;便于。李觏《苦雨初霁》:“寄语残云好知足,莫依河汉更油然。”(河汉:天河。油然:云气上升。)⑥恰巧;适逢。白居易《吴中好风景》:“况当丰熟岁,好是欢游处。”⑦表示劝勉。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临别流涕,抚其背曰:‘奴好自爱。’”⑧表感叹。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:“欲说还休,欲说还休,却道‘天凉好个秋!’”(二)hào ①喜爱;爱好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臣之所好者,道也。”②善于;易于。寒山《诗三百三首》之二百二十二:“聪明好短命,痴騃祩(ái)却长年。”(騃:傻。)③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卒铸大钱,文曰‘宝货’,肉好皆有周郭。”

逑:

①聚合;聚集。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:“惠此中国,以为民逑。”②配偶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(窈窕:美好的样子。)

蕴:

①积聚;蓄藏。《后汉书·周荣传》:“蕴椟古今,博物多闻。”②包藏;包含。杜甫《陪李北海宴历下亭》:“蕴真惬所欲,落日将如何?”(真:真趣。)③深奥之处。《宋史·范祖禹传》:“平易明白,洞见底蕴。”④郁结。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志意蕴愤,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。”⑤通“煴”。闷热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旱既大甚,蕴隆虫虫。”(大tài:过分。隆:隆盛。虫虫:热气熏蒸的样子。)⑥通“缊”。乱麻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七:“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。”[蕴藉]1.蓄积。《后汉书·逸民传序》:“汉室中微,王莽篡位,士之蕴藉义愤甚矣。”2.含蓄宽和。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然少蕴藉不修威仪,亦以此见轻。”(见轻:受轻视。)

明:

①明亮;光明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子兴视夜,明星有烂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显;明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则秦不能害齐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开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明谓左右。”又显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明灭可见。”⑤说明;表明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贤明;英明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⑦聪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(遗:放弃。)⑧视力;眼力。又视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张煌言《拟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毂:车轮的中心。)⑩旧指阳世间。颜延之《和谢监灵运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绝。”(幽:指阴间。绝:指时乱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,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举行朝会、祭祀、庆赏等大典的地方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,摆设明器,好生齐整。”(大人家:大户人家。)

识:

(一)①知道;懂得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识其一不知其二。”②认识。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。”③识别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新妇识马声。”④知识;见识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怨天者无识。” (二)zhì ①记住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默而识之。”②标记。曹植《宝刀赋序》:“以龙熊乌雀为识。”

内:

(一)①里面。跟“外”相对。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:“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。”引申为内心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”②内室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先为筑室,家有一堂二内。”③旧称妻妾。《左传·僖公十七年》:“齐侯好内。”④皇宫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西宫南内多秋草。” (二)nà①接纳;交纳。后作“纳”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百姓内粟千石,拜爵一级。”②结纳;结交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。”

内顾:

①回头观看。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升车正立,不~~。”②谓身在外而对家事或国事有所顾念。《汉书·杨仆传》:“失期~~,以道恶为解。”③反过来想到自己。柳宗元《游南亭夜还叙志》:“~~乃无有,德甚鸿毛。”

顾:

①转过头看。辛弃疾《永遇乐 · 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”②看。《新五代史·秦王从荣传》:“君臣相顾。”③看望;拜访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④照顾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卷六十五:“子布、元表诸人各顾妻子,挟持私虑,深失所望。”⑤副词。1.相当于“反而”、“却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”2.不过;只是。范晔《后汉书·王昌传》:“光武曰:‘顾得全身可矣。’”3.难道。彭端淑《为学》:“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但是”。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非不自惜也,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。”

多:

①数量大,与“少”相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(得道:指得治国之道,即行仁政。寡:少。)王维《相思》:“愿君多采撷。”②胜过;超过。汤显祖《紫箫记·巧探》:“想他才似相如,貌多王粲。”(相如:司马相如,汉辞赋家。王粲:汉魏间人,貌美多才。)③称赞;着重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,朱家以此名闻当世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士亦以此多之。”④过分的;多余的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,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,而擅饬(chì)礼乐,选人伦以化齐民,不泰多事乎?”(饬:整顿。泰:太,过于,过分。)刘劭《人物志·体别》:“夫在多疑。”⑤增多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因物而多之,孰与骋能而化之?”⑥通“哆”,不正。《法言·吾子》:“中正则雅,多哇则郑。”(哇:淫邪的乐声。)⑦副词。表示限定。约相当于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。朱浮《为幽州牧与彭宠书》:“此犹河滨之民捧土以塞孟津,多见其不知量也。”《论语·子张》:“人虽欲自绝,其何伤于日月乎? 多见其不知量也。”

惭:

羞愧。《史记· 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高帝不怿(yì)而有惭色。”

惭色:

惭愧的脸色。《史记·陆贾传》:“高帝不怿而有~~。”

色:

①脸色;表情;神色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民有饥色。”②怒色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之色少解。”③姿色;美色。多用于女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寡人好色。”④情欲。《孟子· 告子上》:“告子曰:‘食、色,性也。’”⑤颜色;色彩。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“五色令人目盲。”⑥景象;景色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车马有行色。”⑦种类;品类。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树下端然坐睡,不知是何色类?”⑧佛教用语。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,与“空”相对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陈子昂《感遇》之八:“空色皆寂灭,缘业亦何名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