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慨然纫杂佩,重奏丘中琴。”诗句出处:《古意二首》;是唐朝诗人贺兰进明的作品。
|
秦庭初指鹿,群盗满山东。忤意皆诛死,所言谁肯忠。
武关犹未启,兵入望夷宫。为祟非泾水,人君道自穷。
崇兰生涧底,香气满幽林。采采欲为赠,何人是同心。
日暮徒盈把,裴回忧思深。慨然纫杂佩,重奏丘中琴。
《古意二首》唐朝诗人贺兰进明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慨:
①愤激;激昂。《后汉书· 范滂传》:“滂登车揽辔,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。”《史记·季布栾布传赞》:“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,非能勇也。”②感慨;慨叹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。”束晳《贫家赋》:“丈夫慨于堂上,妻妾叹于灶间。”然:
①燃烧。后来写作“燃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”②代词。如此;这样。《吕氏春秋·用众》:“物固莫不有长,莫不有短,人亦然。”③对;赞同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之言然。’”④副词。1.表示出乎意料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竟”。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君侯为汉相,奸吏成其私,然无所惩艾(yì)。”(艾:治。)2. 表示顺承关系。相当于“便”、“就”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转折关系,相当于“然而”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2.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虽然”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七:“然憔悴,尚天真,纤腰细褪罗裙。”⑥助词。1.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,表示状态,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 小雅·南有嘉鱼》:“南有嘉鱼,烝然罩罩。”2. 用于句末,表示比拟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道则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。”3. 用于句末,表示断定,相当于“焉”、“也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纫:
①搓绳子;捻。贾谊《惜誓》:“并纫茅丝以为索。”②绳索。《齐民要术·插梨》:“先作麻纫,缠十许匝。”③连缀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纫秋兰以为佩。”④引线穿针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衣裳绽裂,纫箴(zhēn)请补缀。”(箴:同“针”。)⑤用针缝。沈既济《任氏传》:“竟买衣之成者而不自纫缝也。”⑥按摩。《管子·霸形》:“狄伐邢、卫,桓公不救,裸体纫胸称疾。”⑦敬词。表示感佩。多用于书信。陈亮《丙午秋书》:“备纫存念不忘之意。”⑧通“韧”。柔软而结实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蒲苇纫如丝。”杂:
①多种颜色相配合。《周礼 · 考工记·画缋(huì)》:“画缋之事杂五色。”(缋:同“绘”。)②混合;搀杂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。”③交错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坚甲利刃,长短相杂。”④混杂;不纯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貂裘而杂,不若狐裘而粹。”⑤副词。都;共。《新唐书·颜师古传》:“诏公卿博士杂定其仪。”杂佩:
用各种佩玉构成的玉佩。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知子之来之,~~以赠之。”佩:
①古代系于衣带上的饰物。《诗经·郑风·子矜》:“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”②玉佩。杜甫《更题》:“群公苍玉佩,天子翠云裘。”这个意义又写作“珮”。③佩带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谓幽兰其不可佩。”④铭记在心;钦佩;感念。曹植《文帝诔》:“家佩惠君,户蒙慈父。”(惠君:仁爱的君主。)李商隐《上尚书范阳公第三启》:“感佩私恩,不知所喻。”(喻:比喻。)⑤环绕;围绕。《水经注·渭水》:“兰渠川水出自北山,带佩众溪,南流注于渭。”⑥承受;担负。《南史·萧范传》:“虽佩恩宠,还羞年鬓。”重:
(一)①厚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”②重量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更造大钱,径寸二分,重十二铢。”(径:直径。铢:二十四铢为一两。)③分量大;程度深。与“轻”相对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千金,重币也。”④重要;贵重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任重而道远。”⑤重视;敬重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。”(禄:做官的俸禄。)贾谊《过秦论上》:“尊贤重士。”⑥加上;加重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脩能。”⑦庄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。”⑧慎重。《六韬·论将》:“命在于将,将者国之辅,先王之所重也。” (二)chóng ①重叠;重复。程垓《摸鱼儿》:“重门深锁,犹有夜深月。”②量词。层。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③副词。1. 重新;再次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乃重修岳阳楼。”(乃:于是)2. 加上,表示更进一层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脩能。”(纷:多的样子。脩能:修饰的美态。脩,同修。)奏:
①进;进献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(荆)轲既取图奏之,秦王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”王充《论衡 ·逢遇》:“以夏进炉,以冬奏扇。”②臣子向帝王进言或上书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(张)汤每朝奏事,语国家用,日晏,天子忘食。”(晏:晚。)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书奏天子,天子怜悲其意。”③显示出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愿大王少留意,臣请奏其效。”④特指进刀;运刀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……奏刀騞(huò)然。”(騞然:刀割声。)⑤奏乐。刘禹锡《杨柳枝词九首》:“请君莫奏前朝曲,听唱新翻杨柳枝。”⑥奏章。《后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作奏未上,会得进兵玺书。”(会:碰上。进兵玺书:皇帝命令进兵的诏书。)丘:
①自然形成的小土山;土堆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“是降丘宅土。”(于是从山丘下到平地定居。)②坟墓。常“丘墓”、“丘陇”连用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黄帝葬于桥山,尧葬济阴,丘陇皆小。”③废墟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夏之为丘兮。”④量词。用土埂分隔成块的水田,一块叫一丘。⑤大。《孙子 ·作战》:“丘牛大车,十去其六。”⑥空。《后汉书·庞参传》:“故县丘城,可居者多。”中:
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琴:
一种古琴,拨弦乐器,用梧桐等木料做成。开始为五弦,周初增至七弦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使师曹诲之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