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泥雨城东路,夏槐作云屯。

“泥雨城东路,夏槐作云屯。”诗句出处:《送进士刘师服东归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猛虎落槛阱,坐食如孤豚。丈夫在富贵,岂必守一门。
公心有勇气,公口有直言。奈何任埋没,不自求腾轩。
仆本亦进士,颇尝究根源。由来骨鲠材,喜被软弱吞。
低头受侮笑,隐忍硉兀冤。泥雨城东路,夏槐作云屯。
还家虽阙短,把日亲晨飧。携持令名归,自足贻家尊。
时节不可玩,亲交可攀援。勉来取金紫,勿久休中园。

《送进士刘师服东归》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
【注释】:

泥:

(一)①古水名。泾水支流,在今甘肃省庆阳地区。②泥土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厥土惟涂泥。”③像泥一样的东西。《洞冥记》卷三:“帝令剉此草为泥,以涂云明之馆。” (二)nì ①涂抹。《世说新语·汰侈》:“王(恺)以赤石脂泥壁。”(赤石脂:一种风化的陶土。)②固执;拘泥。柳宗元《断刑论下》:“经非权则泥,权非经则悖(bèi)。”(悖:混乱。)③阻滞不通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,致远恐泥。”④软求;软缠。元稹《遗悲怀》之一:“顾我无衣搜荩箧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”⑤通“涅”。用作黑色染料的矾石。《大戴礼记·曾子制言上》:“白沙在泥,与之俱黑。”

城:

①城郭。一般是两重,里面的称城,外面的称郭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然后践华为城,因河为池。”②古代都邑为中心的所辖地区称城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(wèi)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(遗:送给。易:交换。)③筑城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令天下县邑城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出车》:“天子命我,城彼朔方。”(朔方:北方。)④守城。魏源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我朝纵还台堡降卒二千,城者拒之。”⑤城墙以内的地方。韩翊(yì)《寒食》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”(御柳:皇宫栽的柳树。)⑥城市;都市。《史记·吴起传》:“魏文侯以为将,击秦,拔五城。”

路:

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觞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远。”②路程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”③途径;方向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无有作恶,遵王之路。”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”(引喻:称引说话。)④仕途,执政。许棠《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当路公卿谁见待? 故乡亲友自疑非。”(待:宽容。疑非:怀疑有错误。)⑤法度;规则。李华《御史中丞厅壁记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区。田艺衡《留青日记·赌博》:“苏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,盖避禁也。”(苏常:苏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开禁令。)⑦车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旧勋而赐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区划名。宋的路约相当于现在的省,元的路约相当现在的地区。

夏:

(一)①华夏;诸夏。最初的中原古部族名。又指中原地区,后指中国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也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居楚而楚,居越而越,居夏而夏,是非天性也,积靡使然也。”(靡:顺服。)②大。景差《大招》:“夏屋广大。”③大的房屋。后作“厦(shà)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夏之为丘兮。”④古朝代名,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所建立。建都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北)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夏礼,吾能言之。”⑤一年四季的第二季。农历四月至六月。《诗经·小雅· 四月》:“四月惟夏。”⑥五彩。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“孤乘夏篆,卿乘夏缦。” (二)jiǎ [阳夏]古县名。秦置。

作:

①起;起立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舍瑟而作。”②兴起;产生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古者天下散乱,莫之能一,是以诸侯并作。”(一:统一。)又起身。《管子·弟子职》:“夜寐蚤作。”(寐:睡。蚤:通“早”。)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由汤至于武丁,贤圣之君六七作。”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大奸作则小盗随。”③始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“莱夷作牧。”(莱夷:地名。牧:放牧。)④劳作;工作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”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田家作苦。”⑤创作;写作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孔子惧,作《春秋》。”《吕氏春秋·勿躬》:“容成作历。”(容成:传说中黄帝臣,历法的创造者。)王充《论衡·定贤》:“譬犹工匠之作器也。”⑥名词,指作品。萧统《文选序》:“则有‘凭虚’、‘亡是’之作。”⑦事务。鲍照《采桑》:“季春梅始落,女工事蚕作。”(事:从事。)⑧担当;充任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”(而:假如。)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敦槐作关中都督,甚得民情。”⑨当成;算做。罗公升《溪上》:“门前溪一发,我作五湖看。”(一发:一根头发。)又成为。李贺《浩歌》:“南风吹山作平地。”⑩通“诅”。诅咒。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:“侯作侯祝。”(侯:语气词。)(11)通“诈”。欺骗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作先合,然后引之大道。”[作色]脸上变色。指神情严肃起来或发怒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“孔子愀(qiǎo)然作色。”(愀然:容色改变的样子。)

云:

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

屯:

(一)①聚集;蓄积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屯余车其千乘兮。”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屯骑罗而星布。”(罗:罗列。)②驻守;驻扎。《宋史·张俊传》:“遂以俊为两浙西路、江南东路宣抚使,屯建康。”(建康:今南京。)③土山;土坡。《庄子·至乐》:“生于陵屯。” (二)zhūn ①艰难。《周易·屯》:“屯如邅(zhān)如。”(邅:难行不前。如:形容词词尾,表示……的样子。)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五子作乱,冢嗣遘屯。”(冢嗣:长子。遘:遭受。)②[屯邅(zhān)]遭遇困境。左思《咏史》:“英雄有屯邅,由来自古昔。”又作“迍邅”。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