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譬如兔得蹄,安用东西跳。”诗句出处:《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|
一日复一日,一朝复一朝。只见有不如,不见有所超。
食作前日味,事作前日调。不知久不死,悯悯尚谁要。
富贵自絷拘,贫贱亦煎焦。俯仰未得所,一世已解镳。
譬如笼中鹤,六翮无所摇。譬如兔得蹄,安用东西跳。
还看古人书,复举前人瓢。未知所穷竟,且作新诗谣。
《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》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譬:
①比喻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取譬不远。”②了解;领会。《后汉书·鲍永传论》:“言之者虽诚,而闻之未譬。”③晓谕;劝导。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又譬诸外戚曰:‘苦身待士,不如为国。’”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兔:
①哺乳动物。 头部略像鼠,耳长,尾短,上唇中间裂开,后腿较长,善跳跃,跑得快。通称兔子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复得。”《诗经·王风·兔爰》:“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”(爰爰:自由自在的样子。离:遭遇。罗:网。)②月亮的别称。罗邺《冬日寄献庾员外》:“兔缺乌沈欲半年。”(乌:代指太阳。)得:
①获取;得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贤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庄稼;收获;思想上获得;心得。汉·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亡(wú)农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”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·罗公远》:“试令罗公取,取不得则罗公输,取得则僧输。”⑦需要;应该;必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适;正确。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于彼计则得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了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蹄:
①马、牛、羊、猪等的趾端角质物。《庄子 · 马蹄》:“马蹄可以践霜雪。”②这类牲畜的腿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见道旁有禳(ráng)田者,操一豚蹄、酒一盂而祝。”(禳:祭祀求福去灾。操:持。)③用蹄子踢。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驴》:“驴不胜怒,蹄之。”④捕兔的工具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”⑤量词。计牛马的单位。每四蹄为一头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陆地牧马二百蹄,牛蹄角千。”(蹄角:马牛一头四蹄二角。千:此为概数。)安:
①安宁;安稳;安定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《汉书·薛广德传》:“乘船危,就桥安。”(就桥:从桥上走。)②使安宁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传》:“其为政以安民为本,不以修饰为先。”③安乐;安逸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④安心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司马朗传》“郊境之内,民不安业。”⑤安放;设置。陆游《东阳道中》诗:“先安笔砚对溪山。”⑥疑问代词。相当于“什么”、“什么地方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曰:‘沛公安在?’”《汉书·黥布传》:“女安从知之?”(女:你。)⑦副词。表示反问。韩愈《马说》:“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”用:
①使用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 “执豕于牢,酌之用匏(páo)。”(豕:猪。牢:畜圈。匏:瓢葫芦。此指用葫芦做的瓢。)②任用;采用。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四国无政,不用其良。”(四国:指天下。无政:无善政。)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秦用李斯谋。”(谋:计策。)③实行;做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”④资财;钱财。《荀子 · 天论》:“强本而节用。”⑤用途;用处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。”⑥需要。《吕氏春秋·求人》:“恶用天下?”(恶wū:何。)⑦介词。引进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凭借或涉及的对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也。”(夏:指中原各国。夷:指四方少数民族。)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单于既得翕侯……用其姊妻之。”(翕侯:指赵信。)⑧介词。引进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原由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国既卒斩,何用不监?”(卒:尽;完全。斩:断绝。何用:何以;因为什么。监:察。)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獗。”[用事]执政;掌权。《战国策 ·赵策四》:“赵太后新用事。”西:
①鸟类止息。《敦煌曲子词集·西江月》:“棹歌惊起乱西禽,女伴各归南浦。”②方位名,日落处,与“东”相对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东至于海,西至于河。”③副词。向西;往西。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跳:
(一)①跳跃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见执辔者非其人兮,故駶(jú)跳而远去。”(执辔者:驾车的人,喻国君。駶:马立不定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邻人京城氏之孀妻,有遗男,始龀,跳往助之。”②闪动;跳动。韩愈《陆浑山火·和皇甫湜(zhì)》:“天跳地踔(chuō)颠乾坤,赫赫上照穷崖垠。”(踔:跳跃。)[跳踉(liáng )]跳跃。柳宗元《黔之驴》:“(虎)因跳踉大㘎(hǎn),断其喉,尽其肉,乃去。”(㘎:吼。) (二)táo 同“逃”。逃亡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汉王跳,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