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--孟郊马辞虎豹怒,舟出蛟鼍恐。”诗句出处:《会合联句》;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|
离别言无期,会合意弥重。--张籍
病添儿女恋,老丧丈夫勇。--韩愈
剑心知未死,诗思犹孤耸。--孟郊
愁去剧箭飞,欢来若泉涌。--张彻
析言多新贯,摅抱无昔壅。--张籍
念难须勤追,悔易勿轻踵。--韩愈
吟巴山荦嶨,说楚波堆垄。--孟郊
马辞虎豹怒,舟出蛟鼍恐。--张彻
狂鲸时孤轩,幽狖杂百种。--韩愈
瘴衣常腥腻,蛮器多疏冗。--张籍
剥苔吊斑林,角饭饵沈冢。--韩愈
忽尔衔远命,归欤舞新宠。--孟郊
鬼窟脱幽妖,天居觌清栱。--韩愈
京游步方振,谪梦意犹恟。--张籍
诗书夸旧知,酒食接新奉。--韩愈
嘉言写清越,愈病失肬肿。--孟郊
夏阴偶高庇,宵魄接虚拥。--韩愈
雪弦寂寂听,茗碗纤纤捧。--孟郊
驰辉烛浮萤,幽响泄潜蛩。--韩愈
诗老独何心,江疾有余兀重。--孟郊
我家本瀍穀,有地介皋巩。休迹忆沈冥,峨冠惭闒白辱。
--韩愈
升朝高辔逸,振物群听悚。徒言濯幽泌,谁与薙荒茸。
--张籍
朝绅郁青绿,马饰曜珪珙。国雠未销铄,我志荡邛陇。
--孟郊
君才诚倜傥,时论方汹溶。格言多彪蔚,悬解无梏拲。
--韩愈
张生得渊源,寒色拔山冢。坚如撞群金,眇若抽独蛹。
--韩愈
伊余何所拟,跛鳖讵能踊。块然堕岳石,飘尔罥巢氄。
--孟郊
龙旆垂天卫,云韶凝禁甬。君胡眠安然,朝鼓声汹汹。
--韩愈
《会合联句》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。
【注释】:
孟:
①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。《诗经·鄘风·桑中》:“美孟姜矣。”(美丽的姜家长女。)②四季中开头的月份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孟春之月。”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:“孟夏草木长。”③通“猛(měng)”。勇猛。《管子·任法》:“莫敢高言孟行。”郊:
①城周围的地区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郊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晋侯郊迎。”②城外;野外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茅飞渡江洒江郊。”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:“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,而城居者未之知也。”③祭祀名。天子每年冬至祭天于南郊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郊之祭也,丧者不敢哭。”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朕(zhèn)亲郊祀上帝诸神。”[郊社]冬至祭天于南郊称郊,夏至祭地于北郊称社。《尚书·泰誓下》:“郊社不修,宗庙不享。”(修:整治。享:祭祀。)辞:
①口供。《周礼·秋官· 乡士》:“听其狱讼,察其辞。”(察:审察。)柳宗元《断刑论下》:“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。”②言词;文词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多辞缪说。”陆机《文赋》:“要辞达而理举,故无取乎冗长。”③告诉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使人辞于狐突。”④推辞;不接受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与之粟九百,辞。”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固辞不受。”⑤告别;离开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停数日,辞去。”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⑥辞退;解除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三回:“便脱去那领朝衫,辞官不作。”⑦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。怒:
①生气;愤怒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。”②形容气势强盛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出:
①出去;从里面到外面。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返。”②到;到达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筑神道,北临昭灵,南出承恩。”(神道:墓道。昭灵、承恩:皆馆名。)③超过;超越。《论语· 乡党》:“祭肉不出三日。”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。”④发出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于是遂出垦草令。”⑤指天然生长或人工生产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。”⑥产生;发生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肉腐出虫。”(腐:腐烂。)⑦出现;露出。葛洪《抱朴子·外篇· 省烦》:“枝分叶散,重出互见。”(重:重复。)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”⑧拿出;支出。《宋史·食货志上五》:“又农民出钱,难于出力。”(比出力困难。)曹操《收租调令》:“户出绢二匹。”⑨指引文、典故等来源于某书。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(曹操)后问出何经典。”⑩旧指离弃妻子。《孟子· 离娄下》:“出妻屏子,终身不养焉。”(11)指花瓣。《宋书·符瑞志下》:“草木花多五出,花雪独六出。”(花雪:雪花。)[出尘]1.超出尘俗。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耿介拔俗之标,潇洒出尘之想。”2.佛教用语。脱离烦恼的尘俗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二三:“故曰凡夫透得此门,出尘罗汉。”[出閤]1.皇子出就封国。《南齐书·江谧传》:“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帅,皆以委谧。”2.指阁臣出任外职。《梁书·江蒨传》:“初,王泰出閤。”3.公主出稼。元稹《七女封公主制》:“虽秾华可尚,出閤未期,而汤沐先施,分封有据。”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。[出首]1.自首。《晋书·华轶传》:“寻而轶败,(高)悝藏匿轶二子及妻,崎岖经年,既而遇赦,悝携之出首。”2.检举;告发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三本二折:“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。”蛟:
古代传说中能引发洪水的龙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”《论衡·龙虚》:“蛟则龙之类也。”鼍:
扬子鳄。 又名鼍龙,猪婆龙。爬行动物。体长二至四米,四足,背尾有鳞甲,力猛。常穴于江河岸边。《吕氏春秋·谕大》:“水大则有蛟龙鼋鼍鳣鲔。”《山海经· 中山经》:“(岷山)江水出焉,东北流注于海,其中多良龟,多鼍。”古时常以其皮冒鼓,因名鼍鼓。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鼍鼓逢(péng)逢,矇瞍(sǒu)奏公。”(逢逢:鼓声。矇瞍:盲人乐师。)恐:
①畏惧;害怕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猛虎在深山,百兽震恐。”《尚书·金滕》:“天大雷电以风,禾尽偃(yǎn),大木斯拔,邦人大恐。”(偃:倒下。邦人:国人。)②威吓;恐吓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李斯因说秦王,请先取韩以恐他国。”《宋史·杨廷璋传》:“有姊寡居京师;周祖微时,欲聘之,姊不从;令媒氏传言恐逼。”(周祖:后周太祖郭威。)③恐怕;担心。《论语· 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。”苏轼《海棠》:“只恐夜深花睡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