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可说,不可说,离乱乱离应打折。”诗句出处:《读顾况歌行》;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。
始觉诗魔辜负我。花飞飞,雪霏霏,三珠树晓珠累累。
妖狐爬出西子骨,雷车拶破织女机。忆昔鄱阳寺中见一碣,
逋翁词兮逋翁札。庾翼未伏王右军,李白不知谁拟杀。
别,别,若非仙眼应难别。不可说,不可说,
离乱乱离应打折。
【注释】:
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可:
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说:
(一)①陈述;讲述。《周易·咸》:“滕口说也。”(滕:张口放言 )②说明;解释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万物之怪书不说。”③学说;主张;言论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楯之说也。”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若以此说往,杀十人,十重不义,必有十死罪矣。”(往:类推。)④告诉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使人说于子胥。”⑤古文体之一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 (二)shuì ①劝说;说服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说大人则藐之。”②通“税”。止息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召伯所说。” (三)yuè 喜悦;高兴。也写作“悦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可:
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说:
(一)①陈述;讲述。《周易·咸》:“滕口说也。”(滕:张口放言 )②说明;解释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万物之怪书不说。”③学说;主张;言论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楯之说也。”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若以此说往,杀十人,十重不义,必有十死罪矣。”(往:类推。)④告诉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使人说于子胥。”⑤古文体之一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 (二)shuì ①劝说;说服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说大人则藐之。”②通“税”。止息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召伯所说。” (三)yuè 喜悦;高兴。也写作“悦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离:
(一)①离开;离别。《吕氏春秋·诬徒》:“离则不能合,合则弗能离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离;违背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。”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失法离令。”③离间;叛离。《史记· 李斯列传》:“(秦王)阴遣谋士赍(jī)持金玉以游说诸侯……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。”(赍:携带。)《孙子·计》:“亲而离之。”④经历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我离两周而触郑,五日而国举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”(鸿:野鸭。)⑦分析。《礼记·学纪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” (二)lǐ[离跂]用力的样子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 (三)lì 通“丽”。依附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者,或起家至二千石。”乱:
①治理。《尚书·泰誓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②混乱;动荡不安。与“治”相对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。”③无秩序;没条理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(zhé)乱。”(辙:车辙。)苏舜钦《暑中闲咏》:“床头书册乱纷纷。”④作乱;叛乱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诸葛瑾传》:“汉末避乱江东。”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下:“安、史二凶羯(jié),相继乱于范阳。”(羯:种族名。)⑤扰乱;混淆。《论语· 卫灵公》:“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语皆道古以害今,饰虚言以乱实。”(饰:粉饰。)又危害;祸害。《吕氏春秋·处方》:“故凡乱也者,必始乎近而后及远。”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⑥神志昏乱不清。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定国食酒至数石(dàn),不乱。”(石:十斗。)《周易·萃》:“其志乱也。”⑦特指心绪不宁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一回:“袁绍回冀州,心烦意乱,不理政事。”⑧横暴无道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大王起于细微,灭乱秦,威动海内。”⑨纷繁。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”⑩随便;任意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浑鸡犬而乱放,各识家而竞入。”(浑:杂。)(11)通奸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,有二子。”(12)古指乐曲的末章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师挚之始,《关雎(jū)》之乱。”(师挚先演奏乐曲的开篇,末章奏《关雎》之曲。)(13)古代辞赋篇末总结一篇要旨的文辞,称为乱辞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乱曰:已矣哉! 国无人莫我知兮,又何怀乎故都!”(已矣哉:算了吧。莫我知:没有人理解我。何:何必。怀:留恋。)(14)逆流而渡。《诗经· 大雅·公刘》:“涉渭为乱。”乱离:
遭乱,流离。王粲《赠蔡子笃》:“悠悠世路,~~多阻。”离:
(一)①离开;离别。《吕氏春秋·诬徒》:“离则不能合,合则弗能离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离;违背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。”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失法离令。”③离间;叛离。《史记· 李斯列传》:“(秦王)阴遣谋士赍(jī)持金玉以游说诸侯……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。”(赍:携带。)《孙子·计》:“亲而离之。”④经历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我离两周而触郑,五日而国举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”(鸿:野鸭。)⑦分析。《礼记·学纪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” (二)lǐ[离跂]用力的样子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 (三)lì 通“丽”。依附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者,或起家至二千石。”应:
(一)yīng ①当;应当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重则本非应死之罪。”(重:指刑法重。)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”②古国名。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,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。 (二)yìng ①受;接受。王充《论衡·语增》:“周流应聘。”(周流:周游。)②答应;回答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”③允许;同意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谓阿女:‘汝可去应之。’”④适合;合于。《荀子· 天论》:“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?”⑤应和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杀之以应陈涉。”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。”⑥对付;处置。《三国志· 魏志·钟繇传》:“得所送马,甚应其急。”⑦应验;证实。《后汉书·郭玉传》:“和帝时,为太医丞,多有效应。帝奇之。”⑧小鼓。《诗经·周颂·有瞽》:“应田县鼓。”(田:大鼓。县:悬挂。)打:
①撞击。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《魏书·张彝传》:“以瓦石击打公门。”②殴打;攻打。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打邵陵王于北山,破柳仲礼于南岸。”③某些动作的代称。宋·欧阳修《文忠集》:“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,网鱼曰打鱼,汲水曰打水。”④介词。与“自”、“从”相当。介绍处所、方向或时间。关汉卿《大德歌》:“谁着你摇铃唱挽歌,因打亚仙门前过,恰便是司马泪痕多。”(司马:指白居易,他任江州司马。)折:
(一)①折断。《韩非子· 五蠹》:“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”(走:奔跑。)②弯曲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。”③死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三:“无瘖、聋、跛、眇、尪蹇、侏儒、折短。”④挫折;损失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折北不救。”(北:失败。)⑤驳斥;使对方屈服。刘禹锡《天论》:“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。”(天说,指柳宗元《天说》。韩退之:韩愈。)⑥指责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傅嘏传》:“季布面折其短。”(季节:人名。) (二)shé [折阅]亏损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良贾不为折阅不市。”(良贾:有本事的商人。市:做买卖。)- 上一篇:阳乌烁万物,草木怀春恩。
- 下一篇:伊余吟亦苦,为尔一眉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