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军书陈上策,廷议借前筹。

“军书陈上策,廷议借前筹。”诗句出处:《东平旅游,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》;是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。

颂美驰千古,钦贤仰大猷。晋公标逸气,汾水注长流。
神与公忠节,天生将相俦。青云本自负,赤县独推尤。
御史风逾劲,郎官草屡修。鹓鸾粉署起,鹰隼柏台秋。
出入交三事,飞鸣揖五侯。军书陈上策,廷议借前筹。
肃肃趋朝列,雍雍引帝求。一麾俄出守,千里再分忧。
不改任棠水,仍传晏子裘。歌谣随举扇,旌旆逐鸣驺。
郡国长河绕,川原大野幽。地连尧泰岳,山向禹青州。
汶上春帆渡,秦亭晚日愁。遗墟当少昊,悬象逼奎娄。
即此逢清鉴,终然喜暗投。叨承解榻礼,更得问缣游。
高兴陪登陟,嘉言忝献酬。观棋知战胜,探象会冥搜。
眺听情何限,冲融惠勿休。只应齐语默,宁肯问沉浮。
然诺长怀季,栖遑辄累丘。平生感知己,方寸岂悠悠。

【注释】:

军:

①包围。《银雀山汉墓竹简·孙膑兵法·十阵》:“疏而不可蹙,数(shuò)而不可军者,在于慎。”(疏:撤退。蹙:逼迫。数:屡次。)②驻扎军队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伐韩,军于阏(yù)与。”(阏与:战国时赵地。)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及昏,楚师军于邲。晋之余师不能军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。”③军队编制单位。古代以军为军队最大编制单位,历代沿用其名,人数多少不一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》:“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。王六军,大国三军,次国二军,小国一军。”引申为军队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。”《隋书·五行志》:“时帝任用小人,竞为贪暴……寻为周军所灭。”(寻:不久。)④军士;士兵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军皆殊死战,不可败。”[充军]古代一种刑罚。《宋史·刑法志》:“刺配之法二百余条……俟其再犯,然后决刺充军。”(刺:面部刺字涂上墨的刑罚。)

军书:

征兵的名册。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:“~~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

书:

①书写;用文字记录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《左传·隐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书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书法。《新唐书·三宗诸子传》:“(李)范好学,工书。”③书法的字体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六体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书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陈伯之传》:“伯之不识书。”⑤书籍。《论语· 先进》:“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书》,为五经之一,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”⑦书信。《左传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诒子产书。”⑧公文;文书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民知争端矣,将弃礼而征于书。”(征:征引。书:指刑法。)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诏书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宽大之书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参《寄左省杜拾遗》:“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。”(阙:缺点。)

陈:

①[动]陈列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市》:“以~肆辨物而平市。”②[动]陈述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跪敷衽以~辞兮。”③[动]公布,宣告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~,虽睹利败,不欺其民。”④[形]旧。与“新”相对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年谷复熟,而~积有余。”⑤[名]春秋时诸侯国名。故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区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又娶于~,曰厉妫。”⑥ (zhen)[名]交战时的队列。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:“勿击堂堂之~。”⑦[名]布阵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卫灵公问~于孔子。”

上:

(一)①位置在高处的。与“下”相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”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。《天工开物·饴饧》:“色以白者为上。”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虽上世之圣王,岂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乐府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。”⑤由低处往高处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抟(tuán)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⑥去;往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”⑦向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终。)⑧进呈;进献;送上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。”⑨出场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莺莺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草上之风必偃。”(11)涂染。《天工开物·造竹纸》:“先以白矾水染过,后上红花汁云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:“尊贤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声,汉语四声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则余病未能。”

上策:

高明的计谋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此功一立,河定民安,千载无患,故谓之~~。”

策:

①马鞭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,犹无辔策而御駻马,此不知之患也。”②鞭打;驱使。《宋史·叶适传》:“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?”③督促;鼓励。梁·简文帝《吊道澄法师亡书》:“宜应共相策勉,弘遵旧业。”(弘:光大。)④古代用来计算的筹子。王安石《礼乐论》:“天至高也,日月星辰阴阳之气,可端策而数。”⑤计谋;方法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怨陈王不用其策。”⑥谋划;测度。《孙子·虚实》:“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。”⑦拐杖。左思《招隐》诗二首之一:“杖策招隐士。”⑧拄。曹植《苦思行》:“策杖从我游。”⑨君主对臣下使用的一种文书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晋侯嘉焉,授之以策。”(嘉:赞许。)⑩策命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先主于是即帝位,策亮为丞相。”(11)古代议论文体之一。(12)书简;簿册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是故圣人著之简策,传以告后进。”(13)写在策上。《旧唐书·太宗纪上》:“策名就列,或乖大体。”(就列:就位朝列。乖:违背。)

廷:

①朝廷,君主接受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无能之士在廷。”《汉书·陆贾传》:“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,名声籍甚。”(籍甚:盛大。)②官署,古时地方官办理政事的地方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(郭)解执恭敬,不敢乘车入其县廷。”(执:保持。)③通“庭”。庭院;堂前空地。《诗经·唐风· 山有枢》:“子有廷内,弗洒弗扫。”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:“乃触廷槐而死。”

议:

①发表言论。《诗经·小雅 ·北山》:“或出入风议。”(风:通“讽”。)②商议;讨论。《韩非子·南面》:“群臣畏是言,不敢议事。”(是:此。)③议论;评论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以议执政之善否(pǐ)。”(否:恶。)④建议;主张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可其议。”(可:同意。)⑤文体的一种。是上给皇帝议论得失的奏表。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议对》:“事实允当,可谓达议体矣。”(达:符合。)

借:

①向别人借取。《左传·定公九年》:“(阳虎)尽借邑人之车。”②借出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有马者,借人乘之。”③帮助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以躯借交报仇。”(交:指友人。)文天祥《念奴娇·驿中言别友人》:“恨东风,不借世间英雄。”钱珝《江行无题一百首》之六十七:“风借帆方疾。”(疾:速。)④凭借;依靠。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不如奔他国,借力以雪父之耻。”(雪:洗刷。)⑤嘉勉;推重。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武帝敦睦九族,优借朝士。”司马光《答彭寂朝议书》:“辱书奖借太过,期待太厚,且愧且惧,殆无所容。”⑥连词。假使。常“借使”、“借如”、“借若”连用。也作“藉(jiè)”。《过秦论》:“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……犹未有倾危之患也。”元稹《遣病》:“借如今日死,亦足了一生。”

前:

(一)①前进;向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二执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后”相对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:“(屠)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时间在先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闻也。’”③引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前尸出户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灭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进道易,退道难,可来而前;进道险,退道易,可薄而击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

筹:

①壶矢。古代投壶所用的竹签,形似箭杆。《礼记·投壶》:“筹,室中五扶,堂上七扶,庭中九扶。”②筹码。枚乘《七发》:“孔老览观,孟子持筹而筭之,万不失一。”(筭:同“算”。)③谋划;计划。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夫蓄积筹策,国家之所以强也。”④量词。用以指人,犹“个”。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