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相马知何限,登龙反自疑。”诗句出处:《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》;是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。
盛才膺命代,高价动良时。帝简登藩翰,人和发咏思。 神仙去华省,鹓鹭忆丹墀。清净能无事,优游即赋诗。 江山纷想像,云物共萎蕤。逸气刘公幹,玄言向子期。 多惭汲引速,翻愧激昂迟。相马知何限,登龙反自疑。 风尘吏道迫,行迈旅心悲。拙疾徒为尔,穷愁欲问谁。 秋庭一片叶,朝镜数茎丝。州县甘无取,丘园悔莫追。 琼瑶生箧笥,光景借茅茨。他日青霄里,犹应访所知。
|
【注释】:
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知:
①知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知实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没有这样的事。)②知觉;感觉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有痛痒之知。”③见解;知识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。”(虑:思虑。)④知识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谁。为:通“谓”,说。)⑤了解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知我者鲍子也。”(鲍子:鲍叔牙。)⑥交好;相亲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鲍照《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(衔泪:噙着泪。觅:找寻。)⑧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其将知政矣。”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限:
①险阻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南有巫山黔中之限。”②门槛。《后汉书·臧宫传》:“宫夜使锯断城门限。”③界限。谢脁《和王著作八公山》:“东限琅邪台。”④限制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夫义者,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。”登:
①升;由低处到高处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游嵩山日记》:“凡登山以晴朗为佳。”②升任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子文无欲卿相,而三登令尹。”(令尹:春秋时楚国最高官职。)③记载;刊登。《周礼·秋官· 司民》:“掌登万民之数,自生齿以上,皆书于版。”(生齿:指婴儿。)④庄稼成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五谷不登。”⑤踏上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”⑥副词。立即;立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登即相许和,便可作婚姻。”(许和:答应。)龙:
(一)①我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头有角,身有鳞。有脚可走,无翼能飞。《周易·乾》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”(田:指地上。)②帝王的象征。杜甫《哀王孙》:“高帝子孙尽隆准,龙种自与常人殊。”(高帝:汉高祖。隆准:高鼻梁。)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天旋日转回龙驭。”③八尺以上的马;骏马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龙辂充庭,云旗拂霓。”(辂:天子的车。云旗:很高的旗。霓:副虹,借指空中。)④指杰出的人才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。”⑤二十八宿中东方七星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的合称。⑥十二生肖之一。[龙钟]1. 衰老、疲惫的样子。王维《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》:“龙钟一老翁,徐步谒禅宫。”2. 潦倒、不得意的样子。白居易《别微之于澧上》:“莫问龙钟恶官职,且听清脆好文篇。”3. 泪流纵横的样子。蔡邕《琴操》下:“空山歔欷,涕龙钟兮。”(歔欷xū xī:哀叹抽泣声。)4.踯躅难行的样子。 苏颋《晓发方骞驿》:“传置远山蹊,龙钟蹴涧泥。”(蹴cù:践踏。)(二)lǒng 同“垄(lǒng)”。①冈垄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贱丈夫焉,必求龙断而登之。”(贱丈夫:指贪利可鄙的男子。龙断:断而高的冈垄。)②独占利益。《艺林伐山》:“私富贵之龙断。” (三)chǒng 通“宠”。荣耀。《诗经》:“何天之龙。”反:
(一)①翻转;覆反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辗转反侧。”②掉转头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纣师败绩。纣反走,登鹿台,遂追斩纣。”(败绩:大败。)③颠倒;方向相背。跟“正”相对。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是谓背本反则。”④回还;归。后作“返”。《楚辞· 九章·哀郢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(首丘:头朝向土丘。)⑤归还;偿还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反其侵地。”⑥回复;回报。《周礼·春官·都宗人》:“既祭,反命于国。”⑦违反;违背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反古者未必可非,循礼者未足多也。”(多:推重。)⑧反叛;造反。《晋书·慕容垂记》:“杀吏焚亭,反形已露。”⑨反复;重复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四矢反兮,以御乱兮。”(矢:箭。)⑩反省;反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。”(11)类推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(一隅:一方。复:再。)(12)副词。反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。”(13)通“贩(fàn)”。买货卖出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积反货而为商贾,积礼义而为君子。”(二)fān ①平反;翻案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杜周治之,狱少反者。”②倾到。《汉书·张汤传附张安世》:“何以知其反水浆耶?”自: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疑:
①疑惑;猜疑;怀疑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。”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”(智:用如意动。认为聪明。)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(见:被。)又为名词。疑问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妻献疑曰……”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。”②犹豫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必成功,则其行之也不疑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:“成教垂名,于此乎在矣,君其勿疑。”③畏惧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駮食虎豹,故虎疑焉。”刘蜕《与京西幕府书》:“富贵固不足疑其来,爵土固不足畏其大。”④相似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疑似之迹,不可不察。”⑤古代官职名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虞、夏、商、周,有师、保,有疑、丞。”(师、保、丞:官名。)⑥通“拟”。比拟。《吕氏春秋·慎势》:“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。”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