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见说公卿访遗逸,逢迎亦是戴乌纱。

“见说公卿访遗逸,逢迎亦是戴乌纱。”诗句出处:《题悬溜岩隐者居》;是唐朝诗人方干的作品。

世人如要问生涯,满架堆床是五车。谷鸟暮蝉声四散,
修篁灌木势交加。蒲葵细织团圆扇,薤叶平铺合遝花。
却用水荷苞绿李,兼将寒井浸甘瓜。惯缘嶮峭收松粉,
常趁芳鲜掇茗芽。池上树阴随浪动,窗前月影被巢遮。
坐云独酌杯盘湿,穿竹微吟路径斜。见说公卿访遗逸,
逢迎亦是戴乌纱。

【注释】:

见:
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闻其声,不见其身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有无,可乎?”②拜见;谒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见王。”③会见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即入见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④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⑤表示被动,相当于“被”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动词前,有称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冀君实或见恕也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” (二)xiàn ①显露;出现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②介绍;引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胡不见我于王?”(胡:为何。)③现成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军无见粮。”

见说:

听说。王维《赠裴旻将军》:“~~云中擒黠虏,始知天上有将军。”

说:

(一)①陈述;讲述。《周易·咸》:“滕口说也。”(滕:张口放言 )②说明;解释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万物之怪书不说。”③学说;主张;言论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楯之说也。”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若以此说往,杀十人,十重不义,必有十死罪矣。”(往:类推。)④告诉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使人说于子胥。”⑤古文体之一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 (二)shuì ①劝说;说服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说大人则藐之。”②通“税”。止息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召伯所说。” (三)yuè 喜悦;高兴。也写作“悦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
公:

①公正;公平。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: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,祈黄羊可谓公矣。”②公共的;公家的。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三书》:“二圣北狩之痛,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。”③公然;公开地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残贼公行,莫之或止。”(残贼:害。)④公家,与“私”相对。《诗经·豳风· 七月》:“献豜于公。”⑤通“功”。功劳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玁狁,以奏肤公。”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。”又为诸侯的通称。《礼记·丧服大记》:“公之丧,大夫俟练,士卒哭而归。”(练:丧服。)⑦古代朝廷官阶的第一级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是为三公。”后泛指朝中职掌权者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汉朝公卿忌贾生。”⑧对男子的敬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公等遇雨,皆以失期,失期当斩。”⑨旧称亲属中的尊长。1.称祖父。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:“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,孔子荷(hè)杖而问之曰:‘子之公不有恙乎?’搏杖而揖之,问曰:‘子之父母不有恙乎?’”(搏杖:扶杖。)2. 称父亲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将行,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。”3.称丈夫之父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奉事循公姥,进止敢自专?”(循:顺从。姥:婆婆。)⑩称雄性的禽兽。《齐民要术·作酱法》:“母蟹脐大,圆,竟服下,公蟹狭而长。”

卿:

①古代一种高级官阶、爵位或官名。在公之下,大夫之上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郑武公、庄公为平王卿士。”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、诸侯、大夫九推。”②古代对人的尊称和敬称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诸别将皆属宋义,号为卿子冠军。”③古代君对臣下的爱称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鲁肃传》:“今卿廓开大计,正与孤同,此天以卿赐我也。”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间的爱称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誓不相隔卿,且暂还家去。”

访:

①询问;咨询。《诗经·周颂·访落》:“访予落止。”(落:开始。止:语气词。)《尚书·洪范》:“王访于箕子。”②查访;调查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所访缉纠诘,皆归刑部。”③探望;探寻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须行即骑访名山。”④拜访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径造庐访成。”(造:到。成:人名。)

遗:

(一)①失去;丢失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齐桓公饮酒醉,遗其冠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禹之趋时也,履遗而弗取,冠挂而弗顾。”(履:鞋。冠:帽。)②遗漏;忽略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。”③遗失;遗漏的东西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,招贤进能。”(阙:缺失。)④舍弃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商君遗礼义。”(商君:指商鞅。)⑤遗留;留给。《史记·韩长儒列传》:“兄弟不能相教,乃为太后遗忧。” ⑥前代遗留的风气、风格等。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四:“卢(照邻)、骆(宾王)、王(勃)、杨(炯),号称四杰,词旨华靡,固沿陈、隋之遗,翩翩意象,老境超然胜之。”⑦特指死者留下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深追先帝遗诏。”(追:追念。)⑧剩下。曹操《蒿里行》:“生民百遗一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地有遗利,民有余力。”⑨超脱。贾谊《鵩鸟赋》:“至人遗物兮,独与道俱。”⑩排泄。《南史·梁豫章王综传》:“尝改岁后,问讯临川王宏,出至中阁,登宏羊车次遗粪而出。”(11)坠;落。刘向《九叹·思古》:“目眇眇而遗泣。”(泣:眼泪。) (二)wèi ①给予;赠送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”②特指馈赠。古乐府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”③送达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三回:“表然其言,先遣人以书遗谭。”④指送行。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强国之民,父遗其子,兄遗其弟,妻遗其夫,皆曰:‘不得,无返!’”(得:指立功取胜。无:同“毋”。)

遗逸:

遗失,亡失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其所教训者,无所~~焉。”

逸:

①逃跑;奔跑。《左传·桓公八年》:“随侯逸。”《国语·晋语五》:“马逸不能止,三军从之。”②散失;亡失。柳宗元《武功县丞厅壁记》:“壁坏文逸。”③隐逸。《论语·尧曰》:“举逸民。”《后汉书·赵岐传》:“汉有逸人,姓赵名嘉,有志无时,命也奈何!”④释放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晋人患之……明日复战,乃逸楚囚。”(楚囚:指楚军战俘。)⑤通“轶”。超越;超绝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遥襟俯畅,逸兴遄(chuáng)飞。”(襟:胸怀。遄:疾速。)又过量,过分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国之不臧,则维余一人是有逸罚。”⑥安闲;安逸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以逸击劳,取胜之道也。”张居正《学农园记》:“夫天子之尊,犹以不知穑事为耻,况其下者,何敢自逸?”⑦放纵;放荡。《战国策 ·楚策四》:“专淫逸侈靡,不顾国政。”

逢:

(一)①遇见;碰到。李白《古风·二十四》:“路逢斗鸡者。”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②迎接。王维《与卢象集朱家》:“主人能爱客,终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恶。”④大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鲁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窝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声词。鼓声。李贺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

逢迎:

①迎接,接待。《后汉书·窦融传》:“高峻之属皆欲~~大军。”②迎合、奉承。《宋论·仁宗》:“不能~~揣摩,以利其诡遇。”③迎击,冲击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:“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,折木发屋,扬沙石,窈冥昼晦,~~楚军。楚军大乱。”

迎:

①迎接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②面对着;正对着。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,无复着手处也。”③迎击。李华《河南府参军厅壁记》:“如川决防,如竹迎刃。”④迎合。《新五代史·唐家人传第二》:“刘氏多智,善迎意承旨。”

亦:

①副词。1. 相当于“也”、“也是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将仲子》:“仲可怀也,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(仲:老二。怀:怀念。)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”2. 表示语气的减弱。相当于“不过”、“只是”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王亦不好士也,何患无士?”(好:喜欢。患:担忧。)②语气词。《诗经·召南·草虫》:“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。”(止:语气词。觏gòu:相遇。)[不亦]用于反问句。表示委婉语气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”

是:

①正确。与“非”相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认为正确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国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纠正;订正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”(察:审察。)④表示判断,是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此必是豫让也。”⑤代词。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兹,是无以理人;非兹,是无以生财。”⑦助词。用以前置宾语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余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汤事葛。”[国是]国家大计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定国是之诏既下。”

戴:

①加在头上的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父之雠(chóu),弗与共戴天。”(雠:仇人。)《荀子·正名》:“乘轩戴絻。”②拥护;尊敬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朱桓传》:“士民感戴之。”

乌:

①乌鸦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莫黑匪乌。”(没有哪个黑的不是乌鸦。匪:通“非”。)②指代太阳。罗邺《冬日寄献庾员外》:“兔缺乌沉欲半年。”(兔:代指月兔。)③黑色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邓艾传》:“身披乌衣,手持耒耜(lěisì),以率将士。”(耒耜:农具。率:表率。)④副词。哪;怎么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秦乌能与齐县衡?”⑤叹词;表惊叹。相当于“啊”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乌!谓此邪!”(邪:同“耶”。语气词。)亦作“乌乎”、“乌祕”。同“呜呼”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乌乎! 必有此夫!”(有:占有。夫:语气词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