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丝纶实具载,绂冕已殊恩。

“丝纶实具载,绂冕已殊恩。”诗句出处:《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》;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。

纷然丧乱际,见此忠孝门。蜀中寇亦甚,柏氏功弥存。
深诚补王室,戮力自元昆。三止锦江沸,独清玉垒昏。
高名入竹帛,新渥照乾坤。子弟先卒伍,芝兰叠玙璠。
同心注师律,洒血在戎轩。丝纶实具载,绂冕已殊恩。
奉公举骨肉,诛叛经寒温。金甲雪犹冻,朱旗尘不翻。
每闻战场说,欻激懦气奔。圣主国多盗,贤臣官则尊。
方当节钺用,必绝祲沴根。吾病日回首,云台谁再论。
作歌挹盛事,推毂期孤鶱。

【注释】:

丝:

①蚕丝。《诗经 · 卫风·氓》:“抱布贸丝。”(布:古币名。贸:交易。)②像丝一样的东西。汤显祖《牡丹亭·惊梦》:“雨丝风片,烟波画船。”(画船:华丽的船。)③丝织品。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:“妾不衣丝。”④比喻事物极细微。《新唐书·辛云京传》:“云京治谨于法,下有犯,虽丝毫比,不肯贷。”(治:为政。谨:慎重。比:牵连。贷:宽恕。)⑤八音之一,指弦乐器。《吕氏春秋·侈乐》:“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。”⑥量词。《孙子算经》卷上:“蚕吐丝为忽,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。”

纶:

(一)①青丝绶带。《法言·孝至》:“五两之纶。”②钓鱼用的丝线。嵇康《赠秀才入军》:“垂纶长川。”刘勰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翠纶桂饵,反所以失鱼。”③指帝王的诏书。王勃《春思赋》:“夕憩金阁奉帝纶。” (二)guān [纶巾]用青丝带做的头巾。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羽扇纶巾。”

实:

①充实;充满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。”②果实;种子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草木之实足食也。”③真实;真诚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。”④副词。的确;确实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小人实不才。”⑤用于句中加强语气的语气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鬼神非人实亲,惟德是依。”

具:

①食物;酒肴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若未食,则佐长者视具。”《礼仪·士冠礼》:“具馔(zhuàn)于西塾。”(馔:饭食。塾:两侧的房屋。)又饭食;酒肴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食以草具。”(食sì:使……吃。草具:粗劣的食物。)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范雎大供具,尽请诸侯使。”②准备;置办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(shèng)。”③具有。魏学洢(yī)《核舟记》:“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④器具;用具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修战守之具,外连衡而斗诸侯。”(斗:使……斗争。)王安石《伤仲永》:“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船粮战具俱办。”⑤才能;才干。刘基《卖柑者言》:“今夫佩虎符,坐皋比者,洸洸(guāng)乎干城之具也。”(虎符:刻成虎形的兵符。皋比:虎皮,将军所坐。洸洸:坚决勇敢的样子。干城:盾牌和城池,借指捍卫者或将领。)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抱将相之具。”⑥陈述;开列。苏轼《试馆职策题三首》:“愿深所以然之故,而条具所当行之事。”周密《齐东野语·绍兴御府书画式》:“余偶得其书,稍加考正,具列于后。”⑦全部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,私见张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张良与俱去。”(驰:纵马疾行。之:往。)⑧副词。表示范围。相当于“都”、“皆”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。”(政通:政事顺利。人和:上下和协。百废:各种废弛的事业。)⑨量词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旃席千具。”《汉书·匈奴传下》:“鞍勒一具。”

载:

(一)①乘坐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陆行载车,水行载舟。”②装载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载以牛车。”③交通工具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予乘四载,随山刊木。”(四载:四种交通工具。刊:砍。)④开始。陶潜《停云》:“东园之树,枝条载荣。”(荣:茂盛。)⑤充满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厥声载路。”⑥助词。用于句首或句中,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诗经 · 齐风·载驱》:“载驱薄薄。”(薄薄:马蹄声。)⑦副词。又;且。《诗经 · 鄘风·载驰》:“载驰载驱。”⑧做;施行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淑慎尔止,无载尔伪。”⑨通“再”。二;第二。《吕氏春秋·顺民》:“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。”(二)zǎi ①年。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:“骑驴十三载,旅食京华春。”(旅食:寄食。)②记录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夫有勋而不废,有绩而载。”

绂:

①古代系官印的丝带。也代指官印。绂的颜色因官位而不同。也作“韨”。《汉书·匈奴传下》:“授单于印绂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,改授金玺、赤绂、远游冠。”②同“韨”。一种礼服。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天子大服,冕袆、绂带。”

冕:

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。《吕氏春秋·具备》:“三月婴儿,轩冕在前,弗知欲也。”

已:
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学不可以已。”②完毕。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齐让又至。”(让:责备。)③罢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无愠(yùn)色。”(愠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可以已大风。”(大风:麻风病。)⑤副词。1. 已经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扶苏已死。”2.随后;旋即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废以为侯,已又杀之。”3. 太;过分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词。和方位词“来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东”、“西”等结合,表示对时间、范围的限制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谏。”⑦语气词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于句末,表示确定语气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”(斯恶已:就显出丑恶了。)

殊:

①斩杀;死亡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今世殊死者相枕也。”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太子即自刭,不殊。”②断绝。嵇康《琴赋》:“或相凌而不乱,或相离而不殊。”(凌:迫近。)③差异;不同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。”④特别;特殊;出众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”⑤超过;异常。《后汉书·梁统传》:“母氏年殊七十。”⑥副词。1.表示程度。非常;极;甚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今者殊不欲食。”2.还;犹。孟浩然《题融公兰若》:“谈玄殊未已,归骑夕阳催。”

殊恩:

异常的恩惠。多指皇帝所给的恩惠。《后汉书·杜诗传》:“八年上书乞避功德,陛下~~,未许放退。”

恩:

①恩惠;德惠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臣不胜受恩感激。”②有情义。苏武《诗四首》之三:“结发为夫妻,恩爱两不疑。”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