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鶱腾访知己,淮海莫蹉跎。”诗句出处:《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》;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。
相见各头白,其如离别何。几年一会面,今日复悲歌。 少壮乐难得,岁寒心匪他。气缠霜匣满,冰置玉壶多。 遭乱实漂泊,济时曾琢磨。形容吾校老,胆力尔谁过。 秋晚岳增翠,风高湖涌波。鶱腾访知己,淮海莫蹉跎。
|
【注释】:
腾:
①传递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“子产腾辞,狱祭而无邪。”屈原《离骚》:“腾众车使径待。”②奔驰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莽兵大溃,走者相腾践。”③跳跃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王独不见夫腾猿乎?”④骑;乘。《楚辞 · 九叹·愍命》:“腾驴骡以驰逐。”⑤上升;上涨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。”⑥挪移;使空。王建《贫居》:“蠹生腾药箧。”⑦超过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腾众车使径待。”访:
①询问;咨询。《诗经·周颂·访落》:“访予落止。”(落:开始。止:语气词。)《尚书·洪范》:“王访于箕子。”②查访;调查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所访缉纠诘,皆归刑部。”③探望;探寻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须行即骑访名山。”④拜访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径造庐访成。”(造:到。成:人名。)知:
①知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知实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没有这样的事。)②知觉;感觉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有痛痒之知。”③见解;知识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。”(虑:思虑。)④知识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谁。为:通“谓”,说。)⑤了解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知我者鲍子也。”(鲍子:鲍叔牙。)⑥交好;相亲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鲍照《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(衔泪:噙着泪。觅:找寻。)⑧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其将知政矣。”己:
①自己;本身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。”《孙子·谋攻》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”②天干的第六位。与地支相配以纪日,年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中央土,其曰戊己。”淮:
水名,即淮河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由地上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。”海:
①海洋;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扬州)沿于江海。”也指大的湖泊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②连成片的同类事物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③来自海外的。江总《山庭春日》:“岸绿开河柳,池红照海榴。”④大的(容器或容量)。徐光启《刻几何原本序》:“百家之学海。”[四海][海内]古人认为中国为海环绕,所以用来指全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(推恩:施恩惠于人。)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莫:
①(mu)[名]日落的时候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没有什么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于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杀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蹉:
①差错。扬雄《并州牧箴》:“宗周罔职,日用爽蹉。”(宗周:周王都之称。罔:不。用:以,因此。)②过去;走过。张华《轻薄篇》:“孟公结重关,宾客不得蹉。”[蹉跎]1. 失足。王褒《九怀·株昭》:“骥垂两耳兮,中坂(bǎn)蹉跎。”(坂:山坡。)2.光阴虚度。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:“日月蹉跎,而老将至矣。”[蹉跌]差错。《汉书·朱博传》:“功曹后常战栗,不敢蹉跌。”(功曹:州郡佐吏,管考查记功。战栗:恐惧,小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