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情逐鲜美,物贱事已睽。”诗句出处:《泛溪》;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。
落景下高堂,进舟泛回溪。谁谓筑居小,未尽乔木西。 远郊信荒僻,秋色有馀凄。练练峰上雪,纤纤云表霓。 童戏左右岸,罟弋毕提携。翻倒荷芰乱,指挥径路迷。 得鱼已割鳞,采藕不洗泥。人情逐鲜美,物贱事已睽。 吾村霭暝姿,异舍鸡亦栖。萧条欲何适,出处无可齐。 衣上见新月,霜中登故畦。浊醪自初熟,东城多鼓鼙。
|
【注释】:
人情:
①人的感情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何谓~~?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”②人之常情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“~~一日不再食则饥,终岁不制衣则寒。”③人心、世情。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:“灾异犹见,~~未安。”④民情,民风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:“下知~~。”情:
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绪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何谓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”②特指爱情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逃难》:“情根爱胎,何时消败?”③常理;常情。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。”④情形;真实情况;实情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⑤真实;真诚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情不知其不义也。故书其言以遗后世。”逐:
①追赶;追逐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遂逐齐师。”②赶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诸侯人来事秦者,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,请一切逐客。”(间:充当间谍。一切:一律。)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是孔丘斥逐于鲁君,曾不用于世也。”(是:因此。曾:用在“不”字前加强否定语气。)③竞争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于气力。”④追求。《南史·萧欢传》:“城中诸少年,逐欢归去来。”⑤随;跟随。《汉书· 匈奴传》:“逐水草移徙。”皇甫涍《雪山歌奉寄彭太保》:“当时匹马更朝天,又逐轻车过酒泉。”鲜:
(一)①活鱼;鲜鱼。《老子》第六十章:“治大国若烹小鲜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冬宜鲜、羽。”②新宰杀的鸟兽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奏庶鲜食。”③新鲜;鲜明。《周易·说卦传》:“震……为蕃鲜。”《汉书·广川惠王越传》:“与我无礼,衣服常鲜于我。”④嘉善;美好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燕婉之求,籧篨不鲜。” (燕婉:温顺的样子。籧篨qúchú:比喻有残疾不能俯身之人。)⑤夭折。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:“葬鲜者自西门。”⑥通“献”。进献。《礼记· 月令》:“天子乃鲜羔开冰。” (二)xiǎn 少。《诗经·郑风·扬之水》:“终鲜兄弟,维予与女。”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”(弟tì:顺从兄长。)今成语有“寡廉鲜耻”。 (三)yǎn 同“巘”。不与山相连的小山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度其鲜原,居岐之阳。”鲜美:
鲜艳,美丽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芳草~~,落英缤纷。”美:
①味美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脍炙与羊枣孰美。”(脍:剁细了的肉。炙:烧烤的肉。羊枣:一种小柿子。孰:哪个。)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:“果之美者,沙棠之实。”②美丽;漂亮。《诗经·魏风·汾沮洳》:“彼其之子,美如玉。”③美善;美好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无国而不有美俗。”④称赞;赞扬。《谷梁传·僖公元年》:“美齐侯之功也。”物:
①杂毛牛。《诗经·小雅·无羊》:“三十维物,尔牲则具。”②客观存在的物体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;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。”③特指物产。《晋书·顾荣传》:“故国安物阜,以义成俗。”(阜:丰富。)④与“我”相对的物和人;众人。《水经注·洛水》:“既神游自得,不与物之”。江淹《杂体诗·杂述》:“物我俱忘怀。”⑤指外界环境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⑥辨识,察看。《周礼·地官·艸人》:“则物其地,图而授之。”[物议]众人的议论,多指非议。《南史·谢灵运传附谢几卿》:“二人意相得……不屑物议。”贱:
①物价低。与“贵”相对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国之诸市,屦贱踊贵。”②地位卑下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。”③轻视;鄙视。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常人贵远贱近,向声背实。”引申为憎恶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故下安则贵上,下危则贱上。”④谦词。用以称有关自己的事物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。”贱事:
①卑微的事。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“陛下弃万乘之至贵,乐家人之~~。”②谦称自己的私事。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会东从上来,又迫~~。”事:
①职位;职务;官职。《左传·庄公十四年》:“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。”②职业。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:“舞阳侯樊哙(kuài)者,沛人也,以屠狗为事。”(沛:江苏沛县。)③事情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④变故;意外事故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秦有荆轲之事。”苏轼《徐州上皇帝书》:“今臣于无事之时,屡以盗贼为言……不然,事至而图之,则已晚矣。”(图:谋。)⑤实行;从事;做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⑥侍奉;服事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欲与大叔,巨请事之 ”⑦从师求学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[非]与李斯俱事荀卿,斯自以为不如非。”⑧量词。用于器物或衣服,相当于“件”。白居易《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》:“管弦三两事。”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学不可以已。”②完毕。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齐让又至。”(让:责备。)③罢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无愠(yùn)色。”(愠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可以已大风。”(大风:麻风病。)⑤副词。1. 已经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扶苏已死。”2.随后;旋即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废以为侯,已又杀之。”3. 太;过分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词。和方位词“来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东”、“西”等结合,表示对时间、范围的限制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谏。”⑦语气词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于句末,表示确定语气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”(斯恶已:就显出丑恶了。)睽:
(一)①乖离;违背。《周易·睽》:“天地睽而其事同也,男女睽而其志通也,万物睽而其事类也。”方文《石桥怀与治》:“南村路何许,睽孤情尚尔。”(孤:孤独。尔:这样。)《庄子·天运》:“上悖日月之明,下睽山川之精。”谢朓《敬亭山》:“兹理庶无睽。”(庶:庶几;差不多)②怒目而视。柳宗元《贞符》:“交焉而争,睽焉而斗。”(焉:词尾。)[睽睽]形容注视的样子,韩愈《郓州溪堂诗》序:“万目睽睽。” (二)jì[睽睢(huī)]眼睛深陷的样子。唐孙华《石鼓歌》:“睽睢岂解辨异物,但见金字惊双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