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非惟按车甲,兼以正封疆。

“非惟按车甲,兼以正封疆。”诗句出处:《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》;是唐朝诗人崔禹锡的作品。

供帐何煌煌,公其抚朔方。群僚咸饯酌,明主降离章。
关塞重门下,郊岐禁苑傍。练兵宜雨洗,卧鼓候风凉。
炎景宁云惮,神谋肃所将。旌摇天月迥,骑入塞云长。
赫赫皇威振,油油圣泽滂。非惟按车甲,兼以正封疆。
叱咤阴山道,澄清瀚海阳。虏垣行决胜,台座伫为光。

【注释】:

非:

①违背;违反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无谋非德,无犯非义。”(无:不。谋:谋划。犯:触及。)②违理的事;过错。与“是”相对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责;讥讽;非议;非难。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:“国人不说,大非上。”(说:同“悦”。上:指国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。”④不是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无;没有。左思《三都赋序》:“虽宝非用。”⑥副词。不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“各非敢违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

惟:

①思考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载谋载惟。”《尚书·康诰》:“惟文王之敬忌。”(敬忌:敬德忌刑。)②副词。只;只有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鬼神非人实亲,惟德是依。”③连词。1. 表示并列关系。相当于“和”、“与”、“同”。《尚书·多方》:“告尔四国多方,惟尔殷侯尹民。”2. 表示让步关系。虽然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。”④介词。以;由于。《尚书·盘庚中》:“亦惟汝故,以丕从厥志。”(丕:大。厥:其。)⑤助词。用于句首或句中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一章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”

按:

①用手向下压。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于是天子乃按辔(pèi)徐行。”(辔:缰绳。徐:慢慢地。)许慎《说文解字·禾部》:“按,下也。”杨炯《王勃集序》:“壮而不虚,刚而能润,雕而不碎,按而弥坚。”②止住不动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兴兵而伐,必取;按兵不伐,必富。”《管子·霸言》:“按强助弱。”③抑制。《聊斋志异·狐惩淫》:“强自按抑,燥渴愈急。”④查考;考察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按之当今之务。”⑤依照。屈原《九章·惜往日》:“弗省察而按实兮,听谗人之虚辞。”⑥巡行;巡视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遂西定河南地,按榆溪旧塞。”(榆溪:地名。)⑦副词。表时间。然后;于是;就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人皆失丧之,我按起而治之。”

车:

①车子。《礼记· 中庸》: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。”②特指兵车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”③指用轮子转动的工具。《宋史·河渠志五》:“地高则用水车。”④用水车戽(hù)水。范成大《围田叹四绝》之二:“六七月间天不雨,若为车水到山边。”⑤牙床骨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。”(辅:面颊。)⑥量词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一车炭重千余斤。”

甲:

①植物种子的外皮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五:“太平之世,则风不鸣条,开甲散萌而已。”(鸣条:风吹树枝发出响声。散萌:分出新芽。)《周易·解》: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”②铠甲,古代将士作战时穿的护身衣裳。多用皮革制成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操吴戈兮被犀甲。”(被:同“披”。犀:指犀牛皮。)也泛指铠甲。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:“衣铁甲操铁杖以战。”(衣:穿衣。)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擐甲执兵,固即死也。”③代指兵士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。”④动物的甲壳。元稹《感逝》:“蜩(tiáo)甲暗枯秋叶坠。”(蜩甲:蝉蜕的外壳。)⑤手指和脚趾表皮的硬壳。周密《癸辛杂识续集·金凤染甲》:“先洗净指甲,然后以此傅(fū)甲上。”(傅:涂抹。)⑥天干的第一位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诸侯将以甲戍盟。”⑦居于第一位。欧阳修《送杨员外》:“君家兄弟才,门族当世甲。”(君:对对方的尊称。)也指顺序第一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:“以甲、乙、丙、丁为次,列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库。”(次:顺序。)⑧旧时户口编制单位。《农政全书·备荒考中》:“每保统十甲,设保正副各一人,每甲统十户,设甲长一人。”

兼:

①同时具有或得到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皇帝并宇,兼听万事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鱼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。”《仪礼·聘礼》:“其实枣蒸栗择,兼执之以进。”(择:挑选。)②两倍;加倍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鬻(yù)者兼赢,求者不匮。”(鬻:卖。赢:赢利。)③吞并;兼并。曹操《置屯田令》:“秦人以急农兼天下。”(急农:把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。)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:“轻兵兼道而出,掩其不意。”(兼道:指加倍赶路。)④尽;竭尽。曾巩《谢章学士书》:“兼收并采,不遗偏才一曲之人。”

以:
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

正:

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惟木从绳则正。”(绳:指木工取直的墨线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仪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仪:用来测定时刻的日规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书·道术》:“方直不曲谓之正,反正为邪。”《盐铁论·论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泞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规范;合标准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纯正不杂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。”⑤作为主体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补续残缺正副二本,藏于宫中。”⑥正面,与“反”相对。《天工开物·造皮纸》:“纸以逼帘者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帘:竹帘。)⑦大于零的,与“负”相对。《九章算术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负术入之。”⑧长官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为之庖正。”⑨正当;合适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。”⑩纠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词。表示动作在进行中;状态的持续。《汉书·燕刺王旦传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宫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处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终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

封:

①加土培育树木以为界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宿敢不封殖此树?”(宿:人名)②疆界,边境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土地之大,封内千里,人之众数以亿万。”③积土筑土为坟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封比干之墓。”④古代帝王筑坛祭天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。”(梁甫:泰山下的一座小山。)⑤封闭;封合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封府库而待将军。”⑥封合物,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、纸袋。司马光《答彭寂朝议书》:“虽市廛畎亩之民,皆得直上封言事。”⑦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或名号授予臣子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汉有天下,矫秦之枉,徇周之制,剖海内而立宗子,封功臣。”(宗子:同宗族的子弟。)⑧量词。用于封缄物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。”

封疆:

疆界,边界。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国之有~~,犹家之有垣墙。”

疆:

①边境;边界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侵自阮疆。”(阮:古代诸侯国名。)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。”(域:使定居。)杜荀鹤《送友游吴越》:“去越从吴过,吴疆与越连。”②疆域;疆土。张说《郭公神道碑铭》:“为人臣,恢疆御侮,以劳定国,不亦忠乎?”(恢:恢复。御:抵抗。侮:欺负。)③田界;田边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兆民劝于疆埸(yì),感懋(mào)力以耘耔(zǐ)。”(劝:勉励。埸:田界。懋:劝勉。耘籽:除草培土。)④止境;极限。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休征自至,寿考无疆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称彼兕觥,万寿无疆。”(休:吉庆。征:预兆。)⑤通“彊(强)”。强盛。《吕氏春秋·长攻》:“凡治存亡,安危疆弱,必有其遇,然后可成。”蔡邕《汝南周巨胜碑》:“疆御不能夺其守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