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盛德滋冀方,仁风清汾浍。”诗句出处:《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》;是唐朝诗人储光羲的作品。
天卿小冢宰,道大名亦大。丑正在权臣,建旟千里外。 楚山俯江汉,汴水连谯沛。两持方伯珪,再转诸侯盖。 恬淡轻黜陟,优游邈千载。乾象变台衡,群贤尽交泰。 聿徕股肱郡,河岳即襟带。盛德滋冀方,仁风清汾浍。 四封尽高足,相府轺车最。超超青云器,婉婉竹林会。 贱士敢知言,成颂文明代。燕雀依大厦,期之保贞悔。
|
【注释】:
盛:
(一)①兴旺;兴盛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有死生,有盛衰。”②繁茂;茂盛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见大木枝叶盛茂。”③多;丰盛。《后汉书·井丹传》:“更致盛馔乃食。”④大;极度。《国语 ·鲁语上》:“使君盛怒,以暴露于弊邑之野。”⑤隆重。《北史·高闾传》:“岂可圣明之辰而阙盛礼。” (二)chéng ①装在祭器中作供品的谷物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粢(zī)盛丰备。”(粢:供祭祀用的谷物。)②把物品装进器皿中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以盛水浆。”③容器。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食粥于盛。”④容纳;包容。《吕氏春秋·君守》:“身以盛心,心以盛智。”盛德:
①盛大的美德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:“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~~。”②指有大德的人。《世说新语·企羡》:“下官希见~~。”③指四时旺盛之气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某日立春,~~在木。”德:
①道德;通过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无德不贵,无能不官。”②品行;行为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求也为季氏宰,无能改于其德。”(求:人名。宰:家臣。)③心意;意志。《诗经· 卫风·氓》:“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”(罔:无。极:准则。)④恩德;恩惠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有道之君,外无怨雠于邻敌,而内有德泽于人民。”⑤感恩;感激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王德狄人,将以其女为后。”滋:
①增长;增添。《尚书·秦誓下》:“树德务滋,除恶务本。”(务:务必。本:根本。)②草木生长;滋生。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草木庳小不滋,五谷萎败不成。”③培植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(畹:二亩。)④美味;滋味。何逊《七召·肴馔》:“此盖滋旨之极珍,岂从余而并进!”⑤水;汁液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方将上猎三灵之流,下决醴泉之滋。”⑥愈;更加。《史记· 吴王濞(bì)列传》:“吴王恐,为谋滋甚。”(谋:指谋反。)⑦黑;污浊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不获世之滋垢,皭然泥而不滓者也。”冀:
①希望;企图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宋人有耕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”(株:露出地面的树根。)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:“或说处杀虎斩蛟,实冀三横唯余其一。”②古九州之一。指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,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,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冀为不道。”方:
(一)①并列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济于河。”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圆。表面积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孙权)割据江东,地方数千里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与圆相对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舆人》:“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愿借子杀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心怵惕而震荡兮,何所忧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惧。)⑥正直。《新语·慎微》:“然后忠良方直之人,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。”⑦地区;区域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且五方土音,乡俗好尚,习见习闻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为天圆地方,故称地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戴圆履方。”⑨方法;办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学而无方。”⑩药方;处方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精于方药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贤使能,则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拟;比方。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赞》:“票(piāo)骑亦方此意,为将如此。”(票骑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词。1.正在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沛公、项羽方攻陈留。”2. 刚刚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庑下一生伏案卧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”(治:训练。会猎:一同打猎,是交战的婉辞。)(14)介词。正当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方此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鱼窥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仁:
①古代的道德概念,核心是仁爱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樊迟问仁。子曰:‘爱人。’”(子:孔子。)《吕氏春秋·不二》:“孔子贵仁。”②指仁人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孔子称殷有三仁,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。”(寡人:帝王自称。粤:越国。)③对人的敬称。《后汉书·赵壹传》:“实望仁兄,昭其悬迟。”④植物的果核;植物果壳及某些甲壳动物里面的部分。《颜氏家训·养生》:“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。”[不仁]中医称肌肤或肢体麻木而失去感觉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衰老被病,头发无黑,两手不仁。”引申为对事物反应迟钝。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清:
①水纯净透明,与“浊”相对。屈原《渔父》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”②洁净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洁净;使干净。陆云《盛德赋》:“泛时雨以清天,洒狂尘以肃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张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黄杨惠不轻,虎头光照簟文清。”⑤声音清亮;清脆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扬。)⑥清爽;清凉;寒凉。辛弃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”(别:另一。)⑦冷清;凄清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静;清静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咏风》:“劳歌《大风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风曲: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,作《大风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洁;清白;清廉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单纯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贤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径苔芜不可寻。”(12)肃清;使干净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保护圣主,复大权,清君侧,肃宫廷。”(13)用完;用尽。《越绝书·荆平王内传》:“(伍子胥)乃发其箪饭,清其壶浆而食。”(荆:楚国的别称。)(14)中国封建朝代名称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厕所。后作“圊”。《风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学用语。指冲和之气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礼,养之以清。”浍:
田间的水沟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苟为无本,七八月之间雨集,沟浍皆盈;其涸也,可立而待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