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轻肥宁所羡,未若反山隈。”诗句出处:《春晚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》;是唐朝诗人陈子良的作品。
游子惜春暮,策杖出蒿莱。正直康庄晚,群公谒帝回。 履度南宫至,车从北阙来。珂影傍明月,笳声动落梅。 迎风采旄转,照日绶花开。红尘掩鹤盖,翠柳拂龙媒。 绮云临舞阁,丹霞薄吹台。轻肥宁所羡,未若反山隈。
|
【注释】:
轻:
①重量小。与“重”相对。《孟子· 梁惠王上》:“权,然后知轻重。”(权:衡量。)②轻微;微薄;浅薄。诸葛亮《与参军掾属教》:“任重才轻。”③轻率;不稳重。刘炎《迩言》:“轻躁寡谋,不必皆年少。”④轻便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夫寒之于衣,不待轻暖。”⑤轻视;看不起。《老子》:“祸莫大于轻敌。”⑥轻易;随便。《盐铁论·刑德》:“千仞之高,人不轻凌。”⑦使……变轻;减轻。王维《送元中丞传运江淮》:“薄税归天府,轻徭赖使臣。”(天府:朝廷的仓库。徭:劳役。)⑧用力小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轻拢慢捻(niǎn)抹复挑。”⑨轻快。王维《观猎》:“雪尽马蹄轻。”轻肥:
指轻车和肥马。萧子范《东亭极望》:“从君采萝葛,宁复想~~。”肥:
①肥胖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今虏马肥,粮食方饶,击之恐不能伤害。”②茁壮;粗大。韩愈《山石》:“芭蕉叶大支子肥。”③肥沃;富饶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争肥饶之地。”宁:
(一)①安定;安宁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万邦咸宁。”②探望,省视父母。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:“归宁父母。”③为父母守丧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博士弟子父母死,予宁三年。”[归宁]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。(二)nìng ①副词。相当于“岂”、“难道”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”②连词。表示选择。宁可;宁愿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此龟者,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?”所:
①处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九罭》:“鸿飞遵渚(zhǔ),公归无所。”(遵:沿着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设所,连郡者设卫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数词,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未到匈奴陈二里所,止。”(陈:同“阵”。)④量词。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。《宋书 ·沈庆之传》:“居清明门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丽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刺足阳明脉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词。用在动词前,组成名词性短语。1.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。”2. 动词后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视吾家所寡有者。”3.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”⑥助词。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,多与“为”配合使用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食于道旁,乃为乌所盗肉。”(乌:乌鸦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东西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凭借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羡:
(一)①羡慕,因喜爱而希望得到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②丰饶有余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以羡补不足,则农有余栗,女有余布。”③超过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功羡于五帝。”④漫溢;泛滥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然河灾之羡溢,害中国也尤甚。”(河:黄河。中国:指黄河流域。)(二) yán ①通“延”。邀请;引进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乃羡公侯卿士,登自东除。”(除:台阶。)②墓道。后作“埏”。《史记·卫康叔世家》:“共伯入釐侯羡自杀。卫人因葬之釐侯旁。”未:
①十二地支之一。《春秋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六月辛未,朔,日有食之。”②十二时辰之一,即午后一时至三时。③十二生肖属羊。④副词。1.表示否定。a.相当于“不”。《诗经·周颂·小毖》:“未堪家多难。”b.相当于“没有”、“不曾”。《诗经 · 召南·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我心伤悲。”2. 用在句尾,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否”。《后汉书·刘表传》:“言出子口而入吾耳,可以言未?”若:
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反:
(一)①翻转;覆反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辗转反侧。”②掉转头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纣师败绩。纣反走,登鹿台,遂追斩纣。”(败绩:大败。)③颠倒;方向相背。跟“正”相对。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是谓背本反则。”④回还;归。后作“返”。《楚辞· 九章·哀郢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(首丘:头朝向土丘。)⑤归还;偿还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反其侵地。”⑥回复;回报。《周礼·春官·都宗人》:“既祭,反命于国。”⑦违反;违背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反古者未必可非,循礼者未足多也。”(多:推重。)⑧反叛;造反。《晋书·慕容垂记》:“杀吏焚亭,反形已露。”⑨反复;重复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四矢反兮,以御乱兮。”(矢:箭。)⑩反省;反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。”(11)类推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(一隅:一方。复:再。)(12)副词。反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。”(13)通“贩(fàn)”。买货卖出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积反货而为商贾,积礼义而为君子。”(二)fān ①平反;翻案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杜周治之,狱少反者。”②倾到。《汉书·张汤传附张安世》:“何以知其反水浆耶?”隈:
①山或水流弯曲的地方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(大山)虽有小隈,不以为深。”②泛指弯曲之处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奎蹄曲隈。”③角落。左思《魏都赋》:“考之四隈,则八埏(yán)之中。”(八埏:八方边远之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