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必若救疮痍,先应去蟊贼。”诗句出处:《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》;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。
国步犹艰难,兵革未衰息。万方哀嗷嗷,十载供军食。 庶官务割剥,不暇忧反侧。诛求何多门,贤者贵为德。 韦生富春秋,洞彻有清识。操持纪纲地,喜见朱丝直。 当令豪夺吏,自此无颜色。必若救疮痍,先应去蟊贼。 挥泪临大江,高天意凄恻。行行树佳政,慰我深相忆。
|
【注释】:
必:
①必然;必定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必法古。”(便国:对国家有利。法古:效法古代。)②必须;一定要。《水浒传》第五回:“男大须婚,女大必嫁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回:“誓必杀之。”③连词。表假设。如果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传》:“王必无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”若:
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救:
① 禁止;阻止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濯以救热,何患之有?”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则是负薪而救火也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今之为仁者,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。”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(造刑)所以救奸,所以当罪。”②救助。刘基《卖柑者言》:“民困而不知救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虏救死扶伤不给。”③治疗。《吕氏春秋·劝学》:“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。”(堇jǐn:指有毒的草药。)④纠正。《新唐书·李绛传》:“天子有谏臣,所以救过。”疮:
①[名]疮疖。聂夷中《伤田家》:“医得眼前~,剜却心头肉。”②[名]通“创”。伤,伤口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其飞徐而鸣悲。飞徐者,故~痛也。”疮痍:
①创伤,伤口。《抱朴子·自叙》:“弟与我同冒矢石,~~周身。”②喻人民的疾苦。杜甫《雷》:“故老仰面啼,~~向谁诉。”痍:
创伤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痍伤者未瘳。”(瘳chōu:治好。)先:
①走在前面。《楚辞· 九歌·国殇》:“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”②先于;在……之前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先事虑事,先患虑患。”③首要的事。《吴子·治兵》:“用病之道何先?”④祖先;上代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”⑤对死去的人的尊称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。”⑥对古代人的称呼。⑦先生。《汉书·梅福传》:“夫叔孙先非不忠也。”[先生]1. 老师。2.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,亦用来作对人的尊称。3. 医生。[先进]先行学习。《论语 ·先进》:“先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”应:
(一)yīng ①当;应当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重则本非应死之罪。”(重:指刑法重。)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”②古国名。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,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。 (二)yìng ①受;接受。王充《论衡·语增》:“周流应聘。”(周流:周游。)②答应;回答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”③允许;同意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谓阿女:‘汝可去应之。’”④适合;合于。《荀子· 天论》:“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?”⑤应和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杀之以应陈涉。”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。”⑥对付;处置。《三国志· 魏志·钟繇传》:“得所送马,甚应其急。”⑦应验;证实。《后汉书·郭玉传》:“和帝时,为太医丞,多有效应。帝奇之。”⑧小鼓。《诗经·周颂·有瞽》:“应田县鼓。”(田:大鼓。县:悬挂。)去:
(一)①离开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②距离。《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间,去齐八百里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云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儿去慈亲,远客丧主人。”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一:“郡县守巡各至,问所失,吏部曰:‘吾家无一物,独去破毡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弃;丢弃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见恶,如农夫之务去草焉。”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:“何有去圣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从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称去世;死亡。古诗《孤儿行》:“居生不乐,不如早去,下从地下黄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弃疾《摸鱼儿》: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、烟柳断肠处。”⑦过去的;从前的。《新语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来事之师也。”⑧助词。用于形容词后,相当于“啊”、“了”。白居易《盐商妇》:“绿鬟富去金钗多,皓腕肥来银钏窄。”(绿鬟: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。)⑨去声。汉语四声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”(迁客: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。)(11)通“驱”。驱逐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获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纺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。)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龙亡而漦在,椟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椟dú:放在木匣中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弆”。蟊:
①吃禾苗根的害虫。《诗经·大雅·小田》:“去其螟螣,及其蟊贼。”②喻对国家或人民有危害的人。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蟊贼内讧。”蟊贼:
本指两种为害禾苗的害虫,喻指坏人。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“我有~~,岑君遏之。”也作“蝥贼”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帅我~~,以来荡摇我边疆。”贼:
①毁坏;破坏;害。《左传·文公十五年》:“毁则为贼。”②破坏者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贼仁者谓之贼。”③杀害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使鉏麑贼之。”④杀人者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燕王昏乱,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。”⑤犯上作乱危害国家、人民的人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。”⑥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故盗不窃,贼不刺。”⑦邪辟不正。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:“寒暑不和,贼气相奸。”(奸:干扰。)⑧狡黠;凶狠;狠毒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言是如非,言非如是,内险以贼其外,小谨以征其善。”⑨对敌人的蔑称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。”⑩一种吃禾节的害虫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田》:“去其螟螣,及其蟊贼。”(螟:吃禾心的害虫。螣tè:吃禾叶的害虫。蟊:吃禾根的害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