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如学无生,无生即无灭。”诗句出处:《赠王山人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闻君减寝食,日听神仙说。 暗待非常人,潜求长生诀。 言长本对短,未离生死辙。 假使得长生,才能胜夭折。 松树千年朽,槿花一日歇。 毕竟共虚空,何须夸岁月。 彭殇徒自异,生死终无别。 不如学无生,无生即无灭。
|
【注释】:
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学:
(一)①学习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不学,无以言。”②仿效。③学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。”④学问;学识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其学甚博。”⑤学说;学派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 (二)jiào 教导。后作“教”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生:
①生长;长出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着;生存。《论语· 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禄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禄:俸禄。持:维持。)④产生;发生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水渊深广,则龙鱼生之。”⑤生育;诞生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庄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间,指人的一生;一辈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”⑦生活;生计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乡邻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:“大飨之礼,上玄尊而俎生鱼。”2.未加工炼制的。《洛阳伽蓝记·城北》:“头后垂二尺生绢。”⑨读书的人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,以非当世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生:
①生长;长出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着;生存。《论语· 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禄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禄:俸禄。持:维持。)④产生;发生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水渊深广,则龙鱼生之。”⑤生育;诞生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庄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间,指人的一生;一辈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”⑦生活;生计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乡邻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:“大飨之礼,上玄尊而俎生鱼。”2.未加工炼制的。《洛阳伽蓝记·城北》:“头后垂二尺生绢。”⑨读书的人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,以非当世。”即:
①走近;靠近。《论语· 子张》: “望之俨(yǎn)然,即之也温。”(俨然:庄重。温:温和。)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”②至;到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宾即馆。卿大夫劳宾,宾不见。”(馆:宾馆。劳:慰问。)③就着(某种事物)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即山铸钱,煮海水为盐。”④就在(某时,某地);就(某物)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,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。”⑤当下;当时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“(盗贼)闻遂教令,即时解散。”⑥副词。1. 就是。《汉书·原涉传》:“(王)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。”2.立即;马上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即遣兵三万以助备。”⑦连词。1.假如;假使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将军能听臣,臣敢献计;即不能,愿先自刭(jǐng)。”(臣:谦称。敢:谦词。自刭:自杀。)2.相当于“则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闻先即制人,后则为人所制。”《盐铁论·本议》:“贱即买,贵则卖。”3.即令;即使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其伤于缚者,即幸留,病数及瘳,或竟成痼疫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灭:
①[动]熄灭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于海,海水虽多,火必不~矣,远水不救近火也。”②[动]消灭。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:“秦~韩亡魏。”③[动]消失。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:“尔曹身与名俱~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④[动]磨灭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有碑仆道,其文漫~。”⑤[形]昏暗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~可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