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似势利交,有名而无实。”诗句出处:《和寄乐天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贤愚类相交,人情之大率。 然自古今来,几人号胶漆。 近闻屈指数,元某与白乙。 旁爱及弟兄,中欢避家室。 松筠与金石,未足喻坚密。 在车如轮辕,在身如肘腋。 又如风云会,天使相召匹。 不似势利交,有名而无实。 顷我在杭岁,值君之越日。 望愁来仪迟,宴惜留景疾。 坐耀黄金带,酌酡(赤贞)玉质。 酣歌口不停,狂舞衣相拂。 平生赏心事,施展十未一。 会笑始哑哑,离嗟乃啷啷。 饯筵才收拾,征棹遽排比。 后恨苦绵绵,前欢何卒卒。 居人色惨淡,行子心纡郁。 风袂去时挥,云帆望中失。 宿酲和别思,目眩心忽忽。 病魂黯然销,老泪凄其出。 别君只如昨,芳岁换六七。 俱是官家身,后期难自必。 [籍田赋云:难望岁而自必。]
|
【注释】:
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似:
①像;类似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材与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。”古诗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②似乎;好像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似启之。”晏殊《浣溪沙》:“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③给与。韩愈《谁氏子》:“写吾此诗持送似。”贾岛《剑客》:“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。”④介词。引进比较对象。刘克庄《风入松》:“逆旅主人相问,今回老似前回?”⑤通“嗣”。继承;延续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无曰予小子,召公是似。”势:
①势力;权势。《韩非子·八说》:“任人者,使有势也。”辛延年《羽林郎》:“依倚将军势。”②依附权势的;势利。元稹《出门行》:“仁兄捧尸哭,势友掉头讳。”③力量;气力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(鸟兽虫等受制于人)各有其自然之势,无禀受于外,故力竭功沮。”(禀:承受,此指学习。沮:败。)④气势;力量的趋向。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兵势强盛。”⑤情势;形势;态势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赞》:“方蔺相如引璧睨柱,及叱秦王左右,势不过诛。”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仁义不施,而攻守之势异也。”⑥时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。”⑦方式;姿势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夫墨子跌蹄而趍千里以存楚宋,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:夫行与止,其势相反,而皆可以存国。”(趍:同“趋”,奔向。阖:关闭。)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⑧男性生殖器。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淫者割其势。”势利:
权势,财利。曹操《蒿里行》:“~~使人争,嗣还自相戕。”利:
①锋利;锐利。跟“钝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金就砺则利。”(砺:磨刀石。)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②言词锋利,会说话。王充《论衡》:“辩口利舌。”③顺利;吉利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时不利兮骓(zhuī)不逝。”(骓:马名。逝:跑。)④利益;好处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小国离,楚之利也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”⑤有利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叟,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⑥利润;利息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候时转物,逐什一之利。”⑦物产;出产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生谷之土未尽垦,山泽之利未尽出也。”交:
①交叉;交错。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挺刃交兵。”《楚辞· 九歌·国殇》:“旌(jīng)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”(旌:旗。矢:箭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(nà),樊哙侧其盾以撞。”(内:同“纳”。)②结交;交往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”(信:诚实。)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守其交礼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”(卒:终于。)《法言·修身》:“上交不谄,下交不骄,则可以有为矣。”(有为:有作为。)③交情;友谊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,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”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交浅而言深者,愚也。”④时间或地区相连接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其九月、十月之交乎?”⑤交配。《聊斋志异·董生》:“梦与女交。”⑥副词。1.俱;同时。《左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(秦军与晋军)乃皆出战,交绥。”(绥:退军。)2. 互相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周、郑交质。王子狐为质于郑,郑公子质于周。”(质:人质。)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两国交争,其势不两立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俱据万乘之国,交有称王之名。”⑦通“蛟”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则见交龙于上。”⑧通“教”。使。岑参《叹白发》:“白发生偏速,交人不奈何。”有: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名:
①名字;名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”(讳:避讳。)②取名;命名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三》:“宋人有学者,三年反而名其母。”③名号;名分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。”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。”④名声;声誉。卓尔堪《明遗民诗序》:“死事者名垂青史,固无论已。”(死事:效忠国事而死。垂:留传。固:本来。无论:不用说。)⑤著称;闻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”陆游《书愤》:“《出师》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”(《出师》:指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。伯仲间:可以相提并论。)⑥古代名家的简称。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,战国百家之一。⑦说出;陈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出一处也。”⑧占有。《论衡·骨相》:“不名一钱。”⑨大的;重要的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无数。”⑩文字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百名以上书于策。”而:
①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余知而无罪也。”②连词。1.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,相当于“和”、“与”、“并且”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2.表示承接。连接两个谓语。a.动作前后相继。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于是举酒于亭上,以属客而告之曰。”(属:同“嘱”。)b.相当于“则”、“就”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夫民心之愠也,若防大川焉,溃而所犯必多矣。”(溃:决堤。犯:危害。)3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、“然而”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4. 表示因果,相当于“因而”、“所以”。《说苑·修文》:“情动于中,而形于声。”(中:心中。)5.连接分句,表示假设关系或引出进一层意思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子产而死,谁其嗣之?”(嗣:继承。)6.将修饰语连接到动词上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而起。”(恂恂:紧张而担心。)③语气词。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。《诗经·齐风·著》:“俟我于堂乎而。”(俟:等候。)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而已而! 今之从政者殆而!”(殆:危险。)④通“能”。能够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德合一君,而征一国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行柔而刚,用弱而强。”[而已]助词,犹罢了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诸子十家,其可观者九家而已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实:
①充实;充满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。”②果实;种子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草木之实足食也。”③真实;真诚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。”④副词。的确;确实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小人实不才。”⑤用于句中加强语气的语气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鬼神非人实亲,惟德是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