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乡信有兴,去郡能无情。”诗句出处:《别苏州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浩浩姑苏民,郁郁长洲城。 来惭荷宠命,去愧无能名。 青紫行将吏,班白列黎氓。 一时临水拜,十里随舟行。 饯筵犹未收,征棹不可停。 稍隔烟树色,尚闻丝竹声。 怅望武丘路,沉吟浒水亭。 还乡信有兴,去郡能无情。
|
【注释】:
还:
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还,入于郑,郑伯将享之。”(郑伯:指郑文公。享:设宴招待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还军霸上。”②恢复。《魏书·显祖纪》:“诸非劳超迁者,亦各还初。”(劳:功劳。迁:晋升。)③交还;归还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,还贽而见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纳。杜甫《岁晏行》:“割慈忍爱还租庸。”(庸:抵偿劳役的布帛。)④顾;回头。潘岳《伤弱子辞》:“还眺兮坟瘗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瘗:埋葬物。)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疾步数还顾。”⑤偿还。江淹《恨赋》:“裂帛系书,誓还汉恩。”(系:绑。书:信。)⑥通“环”。环绕。陈亮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:“危楼还望,叹此意,今古几人曾会。”⑦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还庐树桑。”(庐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转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大夫种(zhǒng)勇而善谋,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种:指越大夫文种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则舜禹还至,王业还起。”③轻盈快捷的样子。《诗经·齐风·还》:“子之还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间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词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诗:“乱离还奏乐,漂泊且听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严大夫》诗:“殊方又喜故人来,重镇还须济世才。”乡:
(一)①行政区划名。1.古代乡的建制,大小不一。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,汉代十亭为乡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五州为乡。”(州:二千五百家为州。)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。十亭一乡。”(大率:大概。)2.唐、宋以来为县以下的行政区划。《宋史·袁燮传》:“合保为都,合都为乡,合乡为县。”(保:十家为保,五十家为大保。)②城镇以外的地方,指农村。翁卷《乡村四月》:“乡村四月闲人少。”③家乡,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。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乡音无改鬓毛衰。”④地方;地区。曹邺《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》:“孤飞入齐乡。”(齐:州名。)⑤境界。许浑《与裴三十秀才自越西归望亭阻冻登虎丘山寺精舍》:“酒乡逢客病,诗境遇僧闲。” ⑥通“享(xiǎng)”、“飨(饗)”。享受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夫以朕之不德,而专乡独美其福,百姓不与(yù)焉。”(夫:句首助词。专: 独。与: 参与。) ⑦通“响(xiǎng)”。回声。《汉书 · 天文志》:“犹景之象形,乡之应声。” (二)xiàng ①窗户。《仪礼·土虞礼》:“启牖乡如初。”(牖yǒu:窗户。)②同“向”。朝着;面向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父南乡而立。”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侯生果北乡自刭。”(自刭:自杀。)又方位;方向。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天地易位,四时易乡。”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夫矢来有纯乡。”③同“向”。趋向;向往。《墨子·耕桩》:“夫倍义而乡禄者,我常闻之矣。”(倍:通“背”。违背。)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天下乡善矣。”④接近;将近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孝成赵皇后》:“乡晨,傅绔袜。”(傅:通“附”,着,穿。绔:套裤。)⑤同“向”。从前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乡有天下,今无天下。”⑥刚才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。”(知:智。)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。”⑦同“向”。表示事后的假设,可译为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乡使秦缓其开罚,薄赋敛……则世世必安矣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下》:“乡亡桓公,星遂至地,中国其良绝矣。”乡信:
家中的音信。孟浩然《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》:“往来~~断,留滞客情多。”信:
①诚实;真实。《老子》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②副词。实在;的确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信知生男恶,反是生女好。”③信用。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战焉,宋无信也。君子曰:‘苟信无继,盟无益也。’”(苟:如果。继:继续。盟:结盟。)④相信。王充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世儒学者,好信师而是古。”⑤信奉。《论语· 子张》:“信道不笃。”(笃:坚定。)⑥音讯;消息。杜甫《喜达行在所》诗:“西忆岐阳信。”⑦信函。元稹《书乐天纸》诗:“半封京信半题诗。”⑧古指传递信件的人。杜甫《寄彭州高三十五君》:“书成无信将。”(书:书信。将:送。)⑨信符;凭证。《后汉书·乌桓鲜卑传》:“大人有所召呼,则刻木为信,虽无文字,而部众不敢违犯。”(大人:酋长。)⑩随意;随便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低眉信手续续弹。”(11)同“芯(xìn)”。(12)古通“伸(shēn)”。伸展。扬雄《解嘲》:“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。”有: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兴:
①[动]起身,起 来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从者病,莫能~。”②[动]兴起,建立。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汉~,至孝文四十有余载。”③[动]发动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汉大~兵伐匈奴。”④[形]兴盛。与“废”相对。《论语· 子路》:“事不成,则礼乐不~。”⑤(xing)[名]兴致,兴趣(后起意义)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吾本乘~而行,~尽而返。”去:
(一)①离开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②距离。《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间,去齐八百里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云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儿去慈亲,远客丧主人。”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一:“郡县守巡各至,问所失,吏部曰:‘吾家无一物,独去破毡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弃;丢弃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见恶,如农夫之务去草焉。”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:“何有去圣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从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称去世;死亡。古诗《孤儿行》:“居生不乐,不如早去,下从地下黄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弃疾《摸鱼儿》: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、烟柳断肠处。”⑦过去的;从前的。《新语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来事之师也。”⑧助词。用于形容词后,相当于“啊”、“了”。白居易《盐商妇》:“绿鬟富去金钗多,皓腕肥来银钏窄。”(绿鬟: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。)⑨去声。汉语四声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”(迁客: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。)(11)通“驱”。驱逐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获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纺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。)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龙亡而漦在,椟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椟dú:放在木匣中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弆”。郡:
古代地方行政区划。周朝县大郡小,秦朝郡大县小,汉朝因之。隋唐后,州郡互称,至明朝而郡废。白居易《洛中偶作》:“一年巴郡守,半年南宫郎。”(守、郎:皆官名。)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东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”能:
①能力;才能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无能不官,无功不赏。”②有能力;有才能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称之曰能。”③能够;胜任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”④擅长;善于。蔡元培《图画》: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。”(书:书法。)⑤和睦,亲善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令尹之不能,尔所知也。”⑥如此;这般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”(忍:忍心。)⑦及,达到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。”⑧副词。约同“乃”、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二者不失,则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⑨通“耐”。忍耐,禁得起。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食水者善游能寒。”(食水:指鱼鳖囧鹜等。)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情:
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绪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何谓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”②特指爱情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逃难》:“情根爱胎,何时消败?”③常理;常情。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。”④情形;真实情况;实情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⑤真实;真诚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情不知其不义也。故书其言以遗后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