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怅恍如或存,回遑忡惊惕。

“怅恍如或存,回遑忡惊惕。”诗句出处:《悼亡诗》;是魏晋诗人潘岳的作品。

荏苒冬春谢,寒暑忽流易。
之子归穷泉,重壤永幽隔。
私怀谁克从?淹留亦何益。
黾勉恭朝命,回心反初役。
望庐思其人,入室想所历。
帏屏无仿佛,翰墨有余迹。
流芳未及歇,遗挂犹在壁。
怅恍如或存,回遑忡惊惕。
如彼翰林鸟,双栖一朝只。
如彼游川鱼,比目中路析。
春风缘隙来,晨溜承檐滴。
寝息何时忘,沉忧日盈积。
庶几有时衰,庄缶犹可击。

【注释】:

怅:

失意;烦恼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怅然遥相望,知是故人来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。”(恨:不满意。)

怅恍:

恍惚。潘岳《悼亡诗》:“~~如或存,周遑忡惊惕。”

恍:

①模糊不清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一章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”(惟:语助词。惚:不清楚。)②好像;仿佛。苏轼《满江红·怀子由作》:“相看恍如昨。”③不真切。《韩非子·忠孝》“恍惚之言,难以捉摸。”

如:
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

或:

①有的人;有的(物)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。”(亡:逃亡。)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②副词。1. 或许;也许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刃之与利,或如来说。”2.又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监,或佐之史。”(监:酒监。史:席间御史。)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军之导,或失道,后大将军。”③连词。1.或者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则千里虽远,亦或迟或速,或先或后,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。”(及:到。)2. 如果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。”④助词。用在否定句中。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”(承:继承。)⑤通“惑”。迷惑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无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《淮南子·汜论》:“论事如此,岂不或哉!”⑥疑怪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无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

存:

①问候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而公子亲数存之。”②存在;生存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是以形存则神存,形谢则神灭。”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”③思念。王充《论衡·订鬼》:“凡天地之间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”

回:

①旋转;曲折环绕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右回梅山,侵郑东北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峰回路转。”引申为掉转方向,掉头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。”《新唐书·张玄素传》:“张公论事,有回天之力,可谓仁人之言哉。”引申为改变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,景声恶,欲取之,卒不能回。”②返回;恢复原状。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。”《郁离子·九难》:“灵药千名,神农所尝,起死回生,旋阴斡阳。”引申为回复。《梦溪笔谈· 人事二》:“有一县令使人,独不肯去,须责回书。”③不正直;邪僻。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“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”《论衡·变虚》:“若德回乱,民将流亡。”又为偏私,袒护。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且秦楚匹也,若之何其回于富也。”④避让;忌讳。《新序·杂事一》:“外举不避仇雠,内举不回亲戚。”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:“(左雄)奏案贪猾二千石,无所回忌。”⑤量词。晏几道《鹧鸪天》:“几回魂梦与君同。”

回遑:

徘徊,彷徨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谋夫~~,猛士疑虑。”

遑:

①闲暇;空闲。《诗经·召南·殷其雷》:“何斯违斯,莫敢遑息?”(斯:此。违:离。)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夫妇男女,不遑启处,以相救也。”(不遑启处:空闲在家。)②急促不安。《盐铁论·散不足》:“墨子遑遑,闵世也。”

忡:

忧愁。 《诗经·召南· 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”潘岳《悼亡诗三首》之一:“怅怳如或存,回惶忡惊惕。”(怅怳:精神恍惚。或存:好像还活着。)

惊:

①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惊。《史记·袁盎晁错列传》:“如有马惊车败,陛下纵自轻,奈高庙、太后何?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庆氏之马善惊,士皆释甲束马。”(善:容易。束马:将马绊住以免惊跳奔逸。)②恐惧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人见蛇则惊骇。”③惊动;震动。《庄子· 达生》:“今汝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。”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张说《岳州守岁》:“爆竹好惊眠。”④奇怪;惊异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”⑤使吃惊。《春望》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⑥气势大而猛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⑦通“警”。警戒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卒有惊事,中军疾击鼓者三。”

惕:

①警惧;谨慎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无日不惕,岂敢忘职?”《晋书·礼志下》:“朕在位累载,如临深川,夙兴夕惕。”(累载:多年。夙:早晨。兴:起。)②忧伤。《魏书·李彪传》:“无情之人,父兄系狱,子弟无惨惕之容。”③疾速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一日惕一日留。”(留:徐缓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