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尔牧来思,以薪以蒸,以雌以雄。”诗句出处:《无羊》;是先秦诗人诗经的作品。
谁谓尔无羊,三百维群。 谁谓尔无牛,九十其犉。 尔羊来思,其角濈濈。 尔牛来思,其耳湿湿。
或降于阿,或饮于池,或寝于讹。 尔牧来思,何蓑何笠,或负其糇。 三十维物,尔牲则具。
尔牧来思,以薪以蒸,以雌以雄。 尔羊来思,矜矜兢兢,不骞不崩。 麾之以肱,毕来既升。
牧人乃梦,众维鱼矣。 旐维旟矣,室家溱溱。
|
【注释】:
尔:
①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。”②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这”、“那”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夫子何善尔也?”《晋书·桓温传》:“果尔,后将易吾姓也。”③用在词尾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九:“相去万余里,故人心尚尔。”④近;浅近。后作“迩(邇)”。《诗经·大雅·行苇》:“戚戚兄弟,莫远具尔。”(戚戚:亲爱。具:通“俱”。)《周礼·地官·肆长》:“实相近者相尔也。”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。表示“……的样子。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孔子喟尔叹曰:……”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夫子莞尔而笑。”⑥语气词。1. 表示限止。相当于“而已”、“罢了”。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城尔。”2. 表示判断和肯定。相当于“了”、“呢”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庄王围宋,军有七日之粮尔;尽此不胜,将去而归尔。”⑦通“薾”。 花繁盛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彼尔维何? 维常之华。”牧:
①放牧。《周礼·地官·牧人》:“掌牧六畜而阜蕃其物。”②牧人。《诗经·小雅·无羊》:“尔牧来思。”③牧地;牧场。《书·禹贡》:“莱夷作牧。”(莱夷:地名。)又借指郊外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郑人侵卫牧,以报东北之役。”④统治;治理。张居正《陈六事疏》:“慎迭良吏,牧养小民。”⑤修养。《周易·谦》: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。”⑥古代州郡的长官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⑦古地名。牧野的简称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其亡也,夷羊在牧。”来:
(一)①小麦。《诗经·周颂·思文》:“贻我来牟。”②由彼至此,由远到近。跟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反。《孙子兵法·九地》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来者,为交地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?”③使……来;招致;招来。也作“徕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?”④某一时间以后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由孔子而来,至于今,百有余岁。”⑤将来;未来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(谏:改正。追:追求。)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?”(斯:则。已:停止。)⑥句末助词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尝以语我来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盍归乎来!” (二)lài 慰劳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:“东人之子,职劳不来。”(职:主管。劳lào:慰劳)思:
①思考;想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②思念;怀念。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:“靡(mǐ)日不思。”(靡:无。)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低头思故乡。”③愁思。张华《励志诗》:“吉士思秋。”(吉士:对男子的美称。)④心情;情绪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清霜残雪思难任。”(清霜残雪:指鬓发已白。)柳宗元《登柳州城楼》:“海天愁思正茫茫。”⑤助词。可用于句首或句中,调整音节。《诗经·大雅 ·思齐》:“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。”(齐:通“斋”。庄敬。大任:即太任。王季之妻,文王之母。)⑥语气词,啊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。”(乔:高大。休:休息。)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薪:
①柴火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视舆薪。”②薪水、薪金的省称。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蒸:
①细小的柴火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冬伐薪蒸。”②气体上升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阳气俱蒸。”③用热气蒸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蒸缹》:“著甑中蒸之取熟。”(著:置,放。甑:做饭的一种瓦器。)④闷热。《魏书·崔浩传》:“夏月蒸暑。”⑤通“烝”。众;多。应璩《与从弟君苗君胄书》:“济蒸人于涂炭。”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雌:
①鸟中能产卵的;母的,与“雄”相对。李白《蜀道难》诗:“但见悲鸟号枯木,雄飞雌从绕林间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”②柔弱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:“形甚似,恨短;声甚似,恨雌。”[雌黄]矿物名,橙黄色,略透明,可做颜料,古时用来涂改文字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故事一》:“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,以雌黄涂之。”泛指评论;驳正。周密《齐东野语》:“近世诸公,多作考异、证误、纠谬等书,以雌黄前辈。”以:
①任用;使用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②缘故;原因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③认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④介词。1. 表示使用的对象。用;拿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,何如?”(陷:戳穿。)2.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。与;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三揖。”3. 表示动作的原因。因;因为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膑以此名显天下。”4.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。凭借……身份;按照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使民以时。”(使:役使。)5.表示动作的时间。在;于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(元日:吉日。)6. 表示动作的目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并列、相承等关系。相当于“而”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狐偃,其舅也,而惠以有谋。”(惠:通“慧”。聪明。)2. 表示目的。为了;以便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(假道:借路。)⑥助词。用在往、来、上、下、内、外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东、西、南、北等方位词前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数量的限制。《吕氏春秋 · 上农》: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。”(三官:指农工商三种职业。)⑦通“已”。1.已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袭传》:“吾计以定。”2.停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雄:
①雄性的,与“雌”相对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谁知鸟之雌雄。”②强有力的;杰出的。《后汉书·荀彧(yù)传》:“彧闻操有雄略,而度(duó)绍不能定大业。”(操:曹操。度:估量。绍:袁绍。)③称雄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方今唯秦雄天下。”④杰出的人或国家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常为诸侯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