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维此仲行,百夫之防。”诗句出处:《黄鸟》;是先秦诗人诗经的作品。
交交黄鸟,止于棘。谁从穆公?子车奄息。 维此奄息,百夫之特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 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。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交交黄鸟,止于桑。谁从穆公?子车仲行。 维此仲行,百夫之防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 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。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交交黄鸟,止于楚。谁从穆公?子车鍼虎。 维此鍼虎,百夫之御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 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。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|
【注释】:
维:
①系物的大绳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昔者共工与颛顼(zhuān xū)争为帝,怒而触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维绝。”②纲纪;法度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之纲绝而维弛。”③系;连结。韩愈《同冠峡》:“维舟山水间,晨坐听百鸟。”④保持;保全。《管子 · 霸言》:“维其民,然后王(wàng)之。”⑤角落。《淮南子 · 天文》:“西南为背阳之维。”⑥通“惟”。思考;计度。《史记·秦楚之际月表》:“秦既称帝……维万世之安。”⑦介词。由于;因为。《诗经·郑风·狡童》:“维子之故,使我不能餐兮。”(子:你。)⑧连词。与;和。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贲(bēn)鼓维镛。”(贲:大。镛:大钟。)⑨助词。用于句首或句中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维三代尚矣,年纪不可考。”(尚:久远。)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。”(序:时序。)此:
①代词。这;这个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此之谓大同。”②这样;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天何为而此醉。”③副词。乃;则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必待尧舜之君,此为志士终无时矣。”仲:
①排行第二的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伯氏吹埙,仲氏吹箎。”②位居第二的。钱起《过鸣皋隐者》:“仲月霁春雨,香风生药田。”(霁:放晴。)行:
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百:
①数词。十的十倍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纪于一,协于十,长于百。”(纪:记数。协:合。长:增多。)②指虚数,众多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”夫:
(一)①成年男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内无怨女,外无旷夫。”②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。《诗经·周颂·噫嘻》:“率时农夫,播厥百谷。”③旧指服劳役的人。《北史·东魏静帝纪》:“发夫五万人筑漳滨堰。”④丈夫,妇女的配偶。古乐府《陌上桑》:“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”(使君:称刺史。)⑤古代土地面积单位,等于一百亩。《管子·乘马》:“四聚为一离,五离为一制,五制为一田,二田为一夫,三夫为一家,事制也。”[夫人]1. 古称诸侯的妻和帝王的妾为夫人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有后,有夫人。”“天子之妃曰后,诸侯曰夫人。”2.唐以后称高级官员的妻为夫人。张祜《集灵台》:“虢(guó)国夫人承主恩,平明骑马入宫门。”(平明:天刚亮。)3.对已婚妇女的尊称。[夫子]1.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。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夫子不远千里,将有为乎?”(有为:有所作为。)2. 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,后沿称老师为夫子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夫子时然后言。”(时:当其时。)(二)fú ①代词。1. 表示第三人称。相当于“彼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夫将为我危,故吾得与之皆安。”2. 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这”、“此”。《论语 ·先进》:“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3. 表示远指。相当于“那”、“彼”。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此一是非,隅曲也;夫一是非,宇宙也。”(隅曲:片面。)②句首语气词。表示发端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③语气词。1.用于句尾,表示感叹或发议论。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驴》:“今若是焉,悲夫!”(是:此。)2.表疑问或反诘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吾歌,可夫?”之:
①到……去。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:“子夏之晋,过卫。”(晋、卫:皆诸侯国名。)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沛公引兵之薛。”(沛公:刘邦。薛:地名。)②直到。《诗经·鄘风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(mǐ)它。”(矢:发誓。靡它:没有他心。)③代词。1. 指代人和事物。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(它)们”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(姜氏)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(共叔段:人名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。”(时:按时。习:演习。)2.指示代词。“这”、“这个”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。”④助词。1.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“的”,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。《诗经· 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皮。”2.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不虞君之涉吾地也。”(虞:料想。涉:进入。)3.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,相当于“是”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宋何罪之有?”4.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公将鼓之。”(鼓:击鼓。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(bó)然兴之矣。”(浡然:兴起的样子。)防:
①堤坝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匠人》:“凡沟必因水势,防必因地势。”②堵塞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③防备;防守。《周易·既济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”④界限;边防。《谷梁传·昭公八年》:“艾兰以为防,置旃以为辕门。”⑤抵挡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维此仲行,百夫之防。”(仲行:人名。百夫之防:一人可抵挡百人。)⑥地名。1.春秋陈邑。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。2.春秋鲁地。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北。3. 春秋宗地。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