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待羔儿、酒罢又烹茶,扬州鹤。”诗句出处:《满江红》;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。
天上飞琼,毕竟向、人间情薄。还又跨、玉龙归去,万花摇落。云破林梢添远岫,月临屋角分层阁。记少年、骏马走韩庐,掀东郭。吟冻雁,嘲饥鹊。人已老,欢犹昨。对琼瑶满地,与君酬酢。最爱霏霏迷远近,却收扰扰还寥廓。待羔儿、酒罢又烹茶,扬州鹤。
|
【注释】:
待:
①等;等候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②对待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吴主传》:“吾待蜀不薄。”③依赖;倚仗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,不待爵禄而民从事,不待刑罚而民致死。”(上:君主。致死:效命。)④防御;防备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今城郭不完,兵甲不备,不可以待不虞。”⑤须;需要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传其人,不待告。”[待年]1.等待年长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,少者待年于国。”2.指女子待嫁。颜延年《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》:“爰自待年,金声夙振。”儿:
①小孩子;儿童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闻秦人爱小儿,即为小儿医。”②儿子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”也用作父母对儿女的称呼。汤显祖《牡丹亭·训女》:“儿啊,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。”(模:摸。自心模:自己体会。)也用于儿女在父母面前自称。韩愈《琴操·履霜操》:“父兮儿寒,母兮儿饥,儿罪当笞,逐儿何为?”③年轻人,尤指青年男子。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借问谁家子?幽并游侠儿。”李益《江南曲》:“早知潮有信,嫁与弄潮儿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愿借明驼千里足,送儿还故乡。”④助词。名词后缀。沈约《领边绣》:“结缕坐花儿。”李清照《永遇乐·落日熔金》:“不如向,帘儿底下,听人笑语。”罢:
(一)①放遣罪人。《史记·齐悼惠王世家》:“乃罢魏勃。”②免职。《晋书·魏舒传》:“时欲沙汰郎官,非其才者罢之。”③废除;取消。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秦始皇》:“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。”④停止。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:“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”⑤结束;完结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及反,市罢。” (二)pí ①通“疲”。疲劳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楚罢于奔命。”②软弱无能。贾谊《陈政事疏》:“坐罢软不胜利者,不谓罢软,曰不官不职。”又:
①副词。1.表示重复或继续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问,又如初。”2. 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。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既无老谋,而又无壮事,何以事君?”(壮事:指服力役。)3.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”4.表示轻微转折。《聊斋志异·聂小倩》:“宁窃怜之,欲留宿别榻,又惧母嗔。”(窃:私下。)5. 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加强语气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臣实不才,又谁敢怨?”6.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辛弃疾《美芹十论》:“盖历二十又三年。”。②通“有”。《汉书·韩信传》:“淮阴少年又侮信曰。”③通“宥”。宽恕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王三又,然后制刑。”④通“祐”。福。《卜辞通纂》第三六九片:“伐邛方,帝受我又。”(邛方:地名。受:授。)烹:
①煮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以火烟为气,杀豚(tún)烹狗。”(豚:猪。)②古代用鼎镬煮人的酷刑。《晋书·慕容超载记》:“至如不忠不孝若封嵩之辈,枭斩不足以痛也,宜致烹轘(huàn)之法。”(封嵩:曾任慕容德尚书左仆射,后慕容超立,谋反被诛。轘:车裂之刑。)③指诛杀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烹灭强暴,振救黔首。”(黔首:老百姓。)④冶炼。李白《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》:“大冶鼓铸,如天降神,既烹且烁,数盈万亿。”⑤杀,消灭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烹灭强暴。”扬:
①举起。《楚辞·九歌·东皇太一》:“扬枹(fú)兮拊(fǔ)鼓,疏缓节兮安歌。”(枹:鼓槌。拊:击。疏缓:指节奏缓慢。)②向上扬起的树枝。《诗经· 豳风·七月》:“取彼斧斨,以伐远扬。”③簸动;向上播散;掀起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:“维南有箕,不可以簸扬。”④称颂;宣扬;传播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对扬王之休命。”(对:酬答。休:美好。)⑤显示;显扬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扬兵河上。”⑥容貌出众。裴度《自题写真赞》:“尔才不长,尔貌不扬,胡为将? 胡为相?”⑦发扬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光扬洪烈。”(洪烈:伟大的功业。)⑧振作。杜甫《新婚别》:“兵气恐不扬。”(兵气:士气。)⑨古九州之一——扬州的简称。辖今之苏、皖、赣、浙、闽诸省。⑩钺,古代一种兵器。《诗经· 大雅·公刘》:“干戈戚扬。”(干:盾牌。戚: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。)[扬扬]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样子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州:
①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。一说二千五百家为一州,一说一万家为一州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:“五党为州。”(党:五百家为党。)②古代行政区,辖境大小各个时代不相同。两汉三国时州在郡之上,隋唐时相当于以前的郡。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”